短暂的和平并非怠惰的温床,对于联盟最顶尖的智慧而言,它更像是一段宝贵而高效的深度潜航期。战争的喧嚣远去,重建的千头万绪交由庞大的社会机器去处理,而真正的战略焦点,早已投向了那更为宏大、更为深邃的宇宙终极谜团——那把来自深渊的“钥匙”,以及它所指向的、决定未来命运的“虚无之眼”。
对“钥匙”碎片的研究,成为了联盟科学界投入资源最多、保密等级最高的“一号项目”。一座专门为其建造的、位于小行星内部的超尖端实验室——“溯源圣所”投入运行。这里汇聚了联盟所有领域的顶级天才,从高能物理、时空拓扑学、到量子信息论、乃至哲学和宇宙社会学,在艾拉的总协调下,进行着跨学科的疯狂攻坚。
研究环境得天独厚。六大锚点共鸣形成的极致稳定法则场,为所有精密的观测和实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纯净”环境,背景干扰降至无限接近于零。而来自“深渊之眼”小队带回的、关于那恐怖分形结构体和“寂静尖叫”的数据,以及从云鲲那里感悟到的、关于宇宙生态和能量和谐的全新视角,都为研究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思路和参照系。
进展依旧缓慢得令人绝望,却并非毫无寸进。
那块黑灰色的碎片,依旧拒绝绝大多数常规探测手段,其材质和内部结构依旧是无法破解的谜。然而,科学家们转换了思路。既然无法从外部窥探其内部,便开始全力研究其外部效应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模式。
在极致稳定的环境下,利用精度提升了数个数量级的仪器,他们终于捕捉到了之前被噪音淹没的、更加清晰的细节。他们证实了林烬最初的感知:这块碎片的的确确在与宇宙最底层的“织构”——那由无数基本物理常数和法则构成的“基岩”——发生着极其微弱却稳定无比的共鸣。它就像一个永恒不变的、绝对精准的“音叉”,以其自身的存在,标识着某种宇宙最根本的“基准频率”。
而更惊人的发现来自于对其表面那些残破纹路的超微观分析。在耗费巨大能量进行皮米级扫描后,他们发现这些纹路并非简单的雕刻,其深度和结构呈现出一种无限递归的、超越三维的多维拓扑结构。每一道刻痕内部,都蕴含着更细微的、同样结构的纹路,仿佛没有尽头。
“这……这不可能!”一位数学家看着模拟出来的结构模型,声音发颤,“这是……一种编码!一种将信息存储在空间结构本身、跨越了多个维度的……几何语言!不,这甚至是超越了语言的……规则显化!”
这意味着,这些纹路并非记录着某种知识,它们本身就是知识,是某种更高层级宇宙规则的直接体现!只是它们残缺了,如同撕下的半页天书,其含义无法被完整解读。
研究的重点,再次回到了如何“激活”它,或者至少与其产生更深入的互动上。林烬的混沌-秩序混合能量曾引起过它的反应,但这如同用火柴去试探深不见底的古井,风险极大且信息有限。
转机来自于对云鲲能量场数据的深度复盘。艾拉注意到,云鲲的能量场在靠近碎片时,曾引发其内部规则混沌海出现“平静”和“协调”的迹象。她开始尝试不在实验室里模拟林烬的力量,而是模拟云鲲那宏大、平和、与宇宙本源共鸣的能量场频率。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设想。联盟的技术远远无法真正复制云鲲的能量场,但可以尝试模拟其核心频谱特征。
当一束高度模拟了云鲲能量场核心频率的、极其温和的能量流,被小心翼翼地引导向碎片时——
奇迹发生了。
碎片没有剧烈反应,但其表面那些深邃的纹路,骤然间亮起了极其复杂、不断变化的幽蓝色光芒!光芒并非静止,而是在纹路构成的多维迷宫中飞速流转、组合,仿佛一台沉睡已久的古老仪器,终于被正确的密码唤醒了一部分功能!
与此同时,碎片周围那片极小的、绝对稳定的空间区域骤然扩大,并且其内部的法则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偏向性”——时间流速、光速、甚至微观粒子的概率云分布,都开始向着某个特定的、无法理解的“标准”收敛!
实验室里的所有仪器都在疯狂记录数据,艾拉的运算核心超负荷运行,试图解析这瞬间海量涌出的信息。
光芒持续了约三分钟,然后缓缓熄灭。
但就在光芒熄灭前的最后一瞬,所有的能量流和法则偏向性,都指向了一个唯一的、确定的方向!
并非星图坐标,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基于宇宙基本常数差异的矢量指向!它就仿佛一个宇宙尺度的罗盘,指针死死地钉死在了一个方向上,不受空间扭曲、参考系变化的影响!
“指向确定了!”首席科学家几乎是吼出来的,激动得热泪盈眶,“‘虚无之眼’!它就在那个方向!”
所有数据瞬间被导入星图。结合之前所有的模糊信息(脉冲星信号、“深渊之眼”的残缺坐标、云鲲的指向),一个原本极其庞大、难以确定的搜索范围,被迅速缩小、精确定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