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朱橚“暴薨”、皇后娘娘危在旦夕的消息,如同两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大明王朝的最高权力层激起了滔天巨浪,余波迅速扩散至整个朝堂。
皇宫大内,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坤宁宫依旧被严密守卫,太医院的太医们轮班值守,个个面色如土,如履薄冰。朱元璋几乎罢朝,终日守在坤宁宫外殿,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的脾气变得更加暴躁易怒,身边的内侍稍有不慎便会遭到严惩,甚至有两个小太监因为送茶时手抖了一下,便被拖出去杖毙。帝王的猜忌之心,在这接连的打击下膨胀到了极点。他看谁都觉得可疑,觉得每个人平静的面孔下都藏着算计和背叛。
东宫那边,太子朱标听闻五弟“死讯”和母后垂危,悲痛交加,本就未痊愈的身体再次垮了下去,卧床不起。太子妃常氏强忍悲痛,一边要照顾丈夫和迁入芷兰苑的两个孩子,一边还要应对父皇阴晴不定的情绪和宫中暗流,心力交瘁。吕氏虽被软禁,但其子朱允炆仍时常被朱元璋叫到跟前问话,这个怯懦的孩子在皇祖父恐怖的威压下,更加战战兢兢,言语不清,反而让朱元璋偶尔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怜悯,这对常氏和朱雄英而言,绝非好事。
朝堂之上,更是暗流涌动。
文官集团以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为首,表面上哀恸不已,奏请陛下保重龙体,实则暗中观察着权力的真空与变化。吴王的“暴毙”太过突然,加上皇后病危,太子卧床,让许多人心思活络起来。胡惟庸趁机扩大中书省的权柄,许多原本需要朱元璋或朱标决断的事务,现在都先送到了他的案头。
淮西勋贵集团则反应不一。徐达、汤和等老成持重者,深感忧虑,多次请求入宫探视(大多被朱元璋拒绝),他们担心的是朝局稳定和北方的边防。而如蓝玉等较为骄横的武将,则在哀悼之余,不免暗自盘算。朱橚生前虽看似纨绔,但毕竟是嫡子,与太子关系亲厚,他的“死亡”使得皇子中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微妙变化。尤其是燕王朱棣,其军功威望在诸王中本就突出,如今似乎更显瞩目。
朱棣本人也确实在得知消息后,立刻上表请求回京探视母后(按制藩王无诏不得离封地),言辞恳切,忧心如焚。这份奏表被朱元璋压下了,只是下旨抚慰,命其安心镇守北平。但朱棣的这份“孝心”与“急切”,还是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和暗中议论。
其他皇子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也纷纷上表,或请求回京,或进献名医药材。朱元璋对儿子们同样充满了怀疑,尤其是与朱橚年龄相仿、封地富庶的朱樉和朱棡,他们的关切在朱元璋看来,或许也掺杂了试探和野心。他只批复了寥寥数语,严令他们不得轻动,守好藩地即可。
真正能偶尔进入宫闱探视的,除了朱元璋本人和太医,便只有几位深受信任的功勋老臣及其诰命夫人。徐达的夫人谢氏、汤和的夫人等,都曾奉命入宫宽慰陪伴(更多是监视)后宫。她们带出来的消息有限,但都提及陛下精神极差,疑心极重,宫中人人自危。
而关于朱橚的“死因”,官方讳莫如深,只说是“悲痛过度,旧疾复发”。但这种说法显然无法让所有人信服。一时间,各种流言蜚语在私下里传播:有说是被陛下赐死的,有说是被吕氏毒杀的,甚至有离奇的传闻说是兄弟阋墙、被其他皇子所害……每一种流言都像毒刺一样,侵蚀着摇摇欲坠的信任。
朱元璋显然也听到了这些风声,他的反应是更加残酷的镇压。锦衣卫和检校的活动达到了空前频繁和恐怖的程度,不断有官员或因一句牢骚、或因一个眼神、或因与某位皇子、某位勋贵过往从密而被下狱拷问。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噤若寒蝉。
在这片恐怖的寂静和猜忌中,唯有北方的军报依旧准时送达。
边关奏报:北元残余势力侦知大明国内似有变故,小股骑兵骚扰边境的次数明显增加,试探意味浓厚。大将军冯胜、傅友德等已加强戒备,并请求朝廷指示。
这份军报被送到朱元璋案头时,他正看着马皇后毫无起色的面容发呆。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暴戾,提笔狠狠批红:“坚壁清野!敢犯边者,给朕狠狠地打!枭首示众!筑京观!”
笔锋凌厉,几乎划破纸背。
他似乎想通过对外部的杀戮,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无力,也试图向所有人证明,他朱元璋依然牢牢掌控着一切,任何内外的敌人,都将被无情碾碎。
然而,无人知晓,在他内心深处,那失去儿子的空茫(尽管他怀疑其背叛)、发妻濒死的绝望、以及对所有人和事的极端不信任,正将他拖入一个越来越孤寂和黑暗的深渊。
朝堂波谲云诡,疑云深锁宫闱。大明帝国的巨舰,在失去多位重要舵手的风暴中,依靠着一位日渐偏执暴戾的船长,艰难地航行着,前方迷雾重重,暗礁隐现。
而这一切,都被秘密基地中,通过“夜枭”特殊渠道艰难传递出来的一鳞半爪信息,汇入朱橚的耳中。
他握着那份关于北方军报和父皇批红的情报,眉头紧锁。
内忧未平,外患又起。
他的时间,更少了。
(第一百一十六章 完)
喜欢洪武:医圣朱橚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洪武:医圣朱橚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