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考的铃声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校园里最后一丝闲散。教学楼被警戒线围起,空气里弥漫着油墨和纸张的味道,连风吹过走廊的声音都透着紧绷。苏沐橙攥着笔袋,走进三楼的考场,刚找到自己的座位,就瞥见斜前方那个熟悉的身影 —— 江衍正坐在邻座的位置上,指尖在桌面轻轻敲击,节奏均匀,仿佛在演算一道无形的物理题。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撞了个正着,没有意外的火药味,只有无声的较劲。苏沐橙别过脸,把笔袋放在桌角,里面的黑色笔记本硌了她一下 —— 就是那本被江衍批注过的笔记,她昨晚熬夜按照批注修改了辩论框架,心里却依旧憋着一股气。军训标兵被他抢走,图书馆抢座又没占着上风,这次语文考试,尤其是作文,她必须赢。
监考老师抱着试卷走进教室,高跟鞋踩在地板上,发出清脆的 “嗒嗒” 声,像在给每个人的神经倒计时。“试卷下发后,先写姓名学号,不准偷看、不准交头接耳,违反纪律按零分处理!” 老师的声音严肃,吓得几个同学赶紧坐直了身体。
试卷传到苏沐橙手里时,带着一丝油墨的凉意。她飞快地填好姓名学号,目光扫过前面的基础题 —— 古诗文默写、阅读理解,都是她的强项,笔尖在纸上流畅移动,很快就攻克了大半。邻座的江衍也写得飞快,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均匀而持续,没有一丝停顿,看得苏沐橙心里更急,加快了答题速度。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考场里只剩下笔尖摩擦纸张的声音,偶尔夹杂着翻动试卷的轻响。苏沐橙做完阅读理解,深吸一口气,翻到最后一页 —— 作文题映入眼帘,黑体字格外醒目:“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看到 “青春” 二字,苏沐橙的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画面:辩论队熬夜备赛时,队友们分享的零食和鼓励;军训时,大家一起在烈日下站军姿,互相打气的坚持;还有和江衍一次次的较劲,虽然针锋相对,却也让她充满斗志。她的青春,从来都不是完美的,有输赢,有情绪,有真实的喜怒哀乐。
“真实的青春,才最有力量。” 苏沐橙在心里默念,笔尖落下,标题《青春无需伪装》跃然纸上。她写道:“青春不是精密的公式,无法用数据衡量;不是完美的报告,无需刻意雕琢。它是辩论场上的面红耳赤,是跌倒后的狼狈站起,是拼尽全力后的坦然,是真实情绪的自然流露……”
她越写越投入,笔尖仿佛带着温度,把辩论队备赛时的争执、队友受伤时的担忧、赢得比赛后的狂喜都写了进去。写到动情处,她的眼眶微微发热,指尖也有些颤抖 —— 这就是她理解的青春,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无需刻意追求完美,真实本身就是最动人的底色。
就在她沉浸在写作中时,邻座的江衍突然翻了一页作文纸,纸张翻动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苏沐橙下意识地瞥了一眼他的试卷,这一瞥,让她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
江衍的作文标题是《理性与成长:青春的正确打开方式》。他的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每一行都排列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丝涂改。而吸引苏沐橙目光的,是他作文里的一段话:“据《中国青少年成长发展报告(20XX)》数据显示,78.3% 的优秀青年在青春期能保持理性决策,其成长轨迹的偏差率较情绪化决策者低 42.1%;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跟踪研究也表明,理性规划的青春,达成目标的概率是随性发展的 2.3 倍……”
这些数据,苏沐橙从未听过,甚至连报告的名字都很陌生,一看就是刻意查找的冷门资料。她看着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心里突然升起一股强烈的不适感 —— 江衍的作文,就像他做的物理题一样,精准、严谨,逻辑闭环,却没有一丝温度。他用冰冷的数据堆砌出 “完美” 的论点,却完全忽略了青春本该有的真实情绪。
“刻意完美,根本就是伪装。” 苏沐橙在心里嘀咕,笔尖顿了顿,原本流畅的思路被打乱了。她想起江衍之前说的 “作文评分看结构和论证”,原来他所谓的 “理性表达”,就是用这些冷门数据来包装一篇没有灵魂的作文吗?这样的作文,就算拿到满分,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他擅长查找资料,还是说明他懂得迎合评委的喜好?
她强迫自己收回目光,重新专注于自己的作文。可江衍作文里的那些数据,像一根根刺,扎在她的心里,让她无法平静。她写道:“有些青春,看似完美无缺,用数据和逻辑堆砌出无懈可击的表象,却终究少了一份真实的温度。这样的青春,就像没有灵魂的木偶,再精致,也无法打动人心……” 她没有指名道姓,却字字句句都在反驳江衍的 “理性青春”。
考试时间还剩最后半小时,苏沐橙写完最后一个字,通读了一遍作文。虽然中间被江衍打断了思路,但她依旧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写出了自己心中真实的青春。她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转头看向江衍,发现他已经写完了,正用尺子仔细地修改作文里的标点符号,神情专注,仿佛在打磨一件精密的仪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