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第一天,晨雾还未散尽,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苏沐橙的床头投下细碎的光斑。手机 “叮” 的一声轻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她摸索着拿起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江衍的名字跃入眼帘:“寒假快乐,今天有没有什么计划?”
苏沐橙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嘴角不自觉扬起一抹浅笑。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敲击,回复的文字带着刚睡醒的慵懒:“寒假快乐!今天打算跟妈妈学做饭,争取做出能吃的菜~ 之前炒糊的青菜还被妈妈笑话了好久 [捂脸]”
短信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她把手机放在枕边,起身洗漱。刚刷完牙,手机又响了 —— 江衍的回复附带一个偷笑的表情:“已经很棒了,至少敢尝试。我第一次煮面条,把水烧干了,面条粘在锅底,爷爷笑了我一星期。” 后面还跟着一句认真的补充:“下次我教你煮面条,步骤简单,不容易出错。”
苏沐橙看着短信,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这个沉稳的男生,也有这么笨拙的一面。她擦干嘴角的泡沫,回复:“好啊!等开学了,你教我煮面条,我教你做蔓越莓饼干,上次你妈妈说超好吃~ 对了,你今天要练琴吗?”
“嗯,上午练《晴天》,下午做物理竞赛题。” 江衍的短信回复得很快,“爷爷说我弹吉他的感情还不够饱满,让我多琢磨琢磨。”
就这样,他们的寒假短信日常,以一句简单的问候拉开了序幕。最初的短信还带着些许拘谨,每天不过三四条,大多是分享当天的核心计划:“今天跟妈妈学做红烧肉,卖相一般但味道还行,发照片给你看~”“今天解出一道物理竞赛难题,步骤发给你,帮我看看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今天整理了英语演讲的新素材,里面有几个句型很适合你写作文。”
可没过几天,短信的频率就悄悄变了。从每天几条涨到十几条,再到几十条,内容也从宏观的计划,变成了琐碎却温暖的日常细节。
苏沐橙会拍着炒得焦黑的青菜发过去:“救命!妈妈让我炒青菜,我把盐放多了还炒糊了,现在厨房都是焦味 [哭]” 江衍会秒回,附带一张自己煮糊面条的旧照:“你看,我比你还惨。下次炒青菜前,先把盐放在小盘子里,少量多次加。” 她会分享帮邻居家小朋友辅导英语的趣事:“小朋友把‘banana’说成‘ba-na-na’,还拉着我教他唱英语儿歌,太可爱了 [爱心]” 江衍会认真回复:“小孩子的发音很有感染力,你可以把儿歌里的简单句型记下来,演讲时或许能用得上。”
江衍的短信也渐渐变得鲜活。他会拍着吉他弦上的薄茧发过去:“今天练了三个小时《光的形状》,指尖磨出茧了,爷爷说这样弹出来的音更稳。” 苏沐橙会立刻回复:“别练太久,记得涂护手霜!弹得再好听也不能伤到手 [皱眉]” 他会分享爷爷讲的部队故事:“爷爷说当年他们在雪地里行军,零下三十度,棉鞋冻得硬邦邦,却还是坚持走了三天三夜。” 苏沐橙会回很长一段文字:“爷爷太伟大了!这种坚持的精神,我要写进演讲稿里,肯定能打动评委~” 他甚至会分享做物理题时的纠结:“这道天体运动题,我用了两种方法,结果不一样,你帮我看看哪里错了?” 苏沐橙虽然物理不如他,却会认真看完步骤,提出自己的疑问:“是不是参考系选得不一样呀?我记得你之前说过,天体运动要注意惯性系的选择。”
随着短信越来越多,他们的聊天也从白天延伸到深夜。
有天晚上,苏沐橙整理英语演讲素材到十一点,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结尾段落发愁。她犹豫了一下,还是给江衍发了短信:“还没睡吗?演讲的结尾总觉得不够有力量,有点担心到时候打动不了评委 [叹气]”
没过十秒,江衍的短信就来了:“没睡,在看你整理的英语素材。别担心,你写的‘光的力量是彼此照亮’已经很戳人了。如果想更有感染力,可以加一句具体的场景描写,比如我们一起复习的夜晚,或者你第一次弹吉他给我听的瞬间。”
苏沐橙眼睛一亮,立刻回复:“对呀!我可以加‘就像冬夜台灯下的错题本,铅笔划过的痕迹都是成长的光’,这样更有画面感!谢谢你江衍,每次都能点醒我~”
“因为我懂你想表达的心意。” 江衍的短信来得很慢,却让苏沐橙的脸颊瞬间发烫。
他们就这样聊了下去,从演讲的细节聊到物理竞赛的准备,从爷爷的吉他曲聊到海边之旅的计划。苏沐橙说想去看日出,想在沙滩上踩浪花,想让他弹《光的形状》时自己跟着哼唱;江衍说会提前查好日出时间,会带好吉他,会帮她准备好防沙鞋,还会教她认海边的星座。
时钟不知不觉指向凌晨一点,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两人的脸上,温柔而专注。
“太晚了,你快睡吧,明天还要练琴。” 苏沐橙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回复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