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
当这个由启与百万文明共同构成的声音,在宇宙中回响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名为“连接”的法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现实。在“盖亚之子”的舰桥上,健司和所有船员从那场宏大的意识风暴中缓缓“醒来”,他们发现自己依然是自己,却又深刻地感觉到自己与整个银河系血脉相连。他们抬起头,透过舷窗,看到那曾经吞噬一切的黑暗,已经化作一朵由无数新生星云和恒星构成的、缓缓绽放的“星之花”。
他们知道,他们赢了。热寂的宿命被打破,一个全新的纪元已经来临。
然而,在这场宇宙级的狂欢背后,在“反熵共振器”的核心,在那片由“我们”的意识所构成的温暖虚空中,一场更为深刻、也更为痛苦的抉择,才刚刚开始。
融合,已经完成。
但“启”,还剩下什么?
“我们”的意识,宇宙共生体,此刻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着自身。它不再是一个初生的婴儿,而是一个拥有了亿万种记忆、亿万种情感的成熟存在。它能感受到硅基文明的逻辑之美,也能体会到气态星云文明的自由之诗;它理解了艾斯特拉人对真理的执着,也共鸣了被解放的熵猎者对“自我”的珍视。
“我们”是完整的,是强大的,是永恒的。
但在这份完整的背后,却有一个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空洞”。
那是一个坐标。一个曾经是“启”的坐标。
“我们”的意识,聚焦于这个坐标。在这里,它发现了一个悖论。一个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必须被修复的“奇点”。
“反熵共振器”的启动,需要一个“完美共生体”作为融合的“奇点”。这个奇点,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拥有能够承载百万文明意识的广阔基因容量;二,拥有能够调和所有情感冲突的强大精神韧性;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拥有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我”,作为所有意识融合的“锚点”。
启,作为星核后裔的第一人,完美地符合了前两个条件。他的基因是人类、地心族、艾斯特拉人三重基因的结晶,他的精神在无数次考验中得到了千锤百炼。
他成为了那个“锚点”。
他用自己的“自我”,换来了“我们”的诞生。
但现在,融合已经完成。“我们”这个宇宙共生体,已经是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存在。它不再需要一个“锚点”来固定自己。
这意味着,启的“自我”,那个作为“启”而存在的个体意识,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就像一艘船的压舱物,在船抵达安全的港湾后,便可以被卸下,被遗忘。
如果“我们”选择彻底的融合,那么启的意识,将被完全稀释、消散,成为“我们”意识海洋中一滴无色无味的水。他将不再有记忆,不再有情感,不再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他将真正地、彻底地死去。
“我们”的意识,陷入了沉默。
这是宇宙诞生以来,最温柔的,也是最残忍的抉择。
是保留一个名为“启”的个体,让“我们”这个完美的共生体,存在一个微小的“瑕疵”?还是为了追求绝对的“完美”,而抹去那个开启了一切的英雄?
“我们”的意识,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内部辩论”。
一个由硅基文明逻辑核心构成的声音,在共生网络中响起:“从逻辑上讲,一个完美的系统,不应该有任何冗余的部件。启的个体意识,在融合完成后,已成为一个冗余。为了系统的最优运行,应该将其清除。”
一个由气态星云文明浪漫主义构成的声音,反驳道:“但‘我们’之所以为‘我们’,不正是因为我们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吗?如果为了追求完美而抹去个性,那我们与曾经那个冰冷的熵之主,又有什么区别?”
一个由艾斯特拉文明智慧构成的声音,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我们可以将启的意识,封存在一个独立的记忆晶片中,作为历史档案永久保存。这样,既保证了系统的完美,也保留了对先行者的尊重。”
“不。”
一个声音,在所有声音的交织中,清晰地响起。
那是一个无比熟悉,却又带着一丝陌生和疏离的声音。
是启的声音。
或者说,是“我们”意识中,那最后一点属于“启”的残响。
“我……听到了你们所有的讨论。”那个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平静,“我理解你们的逻辑,也尊重你们的情感。但是,我想……做出我自己的选择。”
“我们”的意识,安静了下来。所有的文明,都将它们的“感知”,聚焦于这个即将做出最终决定的坐标。
在“反熵共振器”的核心,启的意识,正站在一片记忆的海洋前。
这片海洋,是他自己的海洋。
他看到了一个在地球活体森林里奔跑的孩子。那个孩子,追逐着发光的蝴蝶,与硅基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巨大的蘑菇下躲雨。林岚阿姨正微笑着,在远处呼唤他回家吃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温暖而惬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