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秒!正是他们之前分析出的那个关键延迟!
“但是,”晴立刻指出关键问题,“这样的传球,对力度、角度、旋转的控制要求太高了!几乎不能有丝毫误差!而且,日向君必须完全信任你的球会精准地送到他手上,任何犹豫都会导致失误甚至受伤!”
“我知道。”影山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所以,需要练习。需要成千上万次的练习。需要我的膝盖,恢复到能支撑那种精度的程度。”
他看向自己打着支具的左膝,眼神中没有畏惧,只有一种近乎灼热的需求。
这一刻,晴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影山飞雄。不再是那个仅凭天赋和直觉打球的“王者”,而是一个开始用理性和数据去剖析、去优化自身技术的“科学家”。
伤病困住了他的身体,却逼出了他更深层次的潜能。
“这不仅仅是缩短时间,”晴顺着他的思路思考下去,数据师的本能被激发,“如果这种传球真的能实现,球的旋转和弧线会更难以判断,对方的拦网手起跳时机会更难把握,甚至自由人的防守预判也会受到干扰……这是一种质的进化!”
“叫它‘零触地托球’好了。”影山忽然给这个构想中的技术起了个名字,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球不沾手,直送日向。”
“零触地……”晴重复着这个名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速度与精准之美。她立刻意识到,这个构想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模拟验证。“我需要更精确的参数,你的手臂摆动速度,手腕发力点,指关节触球面积的平均值……”
从那天起,两人的合作进入了更微观、更痴迷的阶段。
晴调动了数据库里所有关于流体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的资料,甚至找来高速摄像机拍摄影山康复中模拟托球动作的细节,一帧一帧地分析他手指的发力、手腕的抖动。
影山则忍着膝盖的不适,在康复师允许的范围内,一遍遍地空手模拟那种极限压角度、加速度的托球动作,寻找肌肉记忆。
这是一个极其枯燥且困难的过程。影山的模拟动作常常因为膝盖力量不足或疼痛干扰而变形,晴的数据模型也一次次因为现实变量太复杂而需要修正。失败是家常便饭。
有时影山会因为一个动作无法做到位而烦躁地捶床,有时晴会对着无法收敛的模拟数据抓狂。
但两人都没有放弃。影山的偏执和晴的韧性形成了奇特的合力。
在一次次的失败和调整中,“零触地托球”的理论模型逐渐清晰,影山对发力技巧的控制也越发精妙。
他甚至开始尝试在极小的范围内,用康复室的弹力球做微型的触感练习,感受那种需要极致旋转和速度的触球点。
终于,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康复室里没有其他人。
影山在进行平衡垫上的微重心转移练习,这要求他在保持单腿稳定的同时,完成上半身的核心控制。
他闭着眼,寻找着那种极其微妙的、将全身力量协调传导至指尖的感觉。
晴在一旁用平板电脑记录着他的肌肉活动数据。忽然,影山睁开眼,对晴说:“把那个小弹力球给我。”
晴递过去。影山接过球,没有像往常那样练习传球,而是将球轻轻抛起一寸高,然后,在球下落的瞬间,他的右手五指以一种肉眼几乎无法捕捉的速度和角度,极其轻柔地“蹭”了一下球的底部。
没有声音,没有大的动作。
但晴通过平板电脑上连着的高速摄像机画面,看到了慢放100倍后的景象:
影山的指尖,在0.01秒都不到的瞬间,与球皮发生了接触。不是包裹,不是推动,而是一种极其精妙的、如同琴弦拨动般的“微调”。球的旋转轴心发生了肉眼难以察觉的偏移,下坠的轨迹有了一丝极其细微的改变。
就是它!
那种理论上需要的、超越常规触球方式的“指尖微调”!
影山看着球落地,又看了看自己的指尖,眉头微蹙,似乎在回味刚才的感觉。“还不行,”他低声说,“力量控制差太远,旋转也不够。但是……方向对了。”
晴看着高速摄像机上定格的画面,那0.01秒的指尖微调,仿佛一个全新的宇宙在她眼前展开。
她抬头看向影山,他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眼神专注而明亮,仿佛一个发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
“零触地托球”,从一个疯狂的构想,终于迈出了从零到一的第一步。这条进化之路布满荆棘,但曙光已现。
影山飞雄,正在用他的方式和汗水,悄然进化着乌野最强的矛。
而这份进化,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信任,关乎他与日向、与球队、乃至与身边这个记录着他每一步脚印的数据分析师之间,那日益坚韧的纽带。
这0.01秒的微调,何时能化为赛场上的惊雷一击?而影山那仍在康复中的膝盖,又能否承载这份超越极限的梦想?
喜欢排球少年:晴空启程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排球少年:晴空启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