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汪族长扑来的瞬间,沈砚秋猛地钻入缝隙,狭窄的空间让他几乎窒息。他听见身后传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咀嚼声,以及汪族长愤怒的咆哮。
挣扎着从祠堂后门逃出,沈砚秋在雨中狂奔。他不敢停留,穿过错综复杂的巷道,凭直觉朝村外奔去。身后不断有嚎叫声响起,黑暗中闪烁着幽绿眼眸。
雨势渐大,雷电交加。沈砚秋跌跌撞撞来到村口牌坊,却见牌坊下站着个穿红嫁衣的女子,盖头随风飘动,静静等待着他。
第三章 古井秘闻
公子可是迷路了?女子声音娇柔,却让沈砚秋寒毛倒竖。
他紧握书箱,强作镇定:敢问姑娘,如何离开这石匣村?
女子抬起头来,沈砚秋倒吸一口冷气——她没有面容,只有一片模糊的血肉,眼眶中跳动着两簇幽蓝火焰。
跟我来。女子转身,嫁衣下摆滴落着腥臭血水,我知道出去的路。
沈砚秋踉跄后退,不慎跌入路边泥泞中。女子迅速逼近,腐烂的手指向他咽喉抓来。千钧一发之际,一声铜锣巨响震破夜空,女子尖叫着退入黑暗。
是谁?沈砚秋惊魂未定,只见月光下走来个挑着扁担的老者,扁担两端挂着两盏白纸灯笼,灯笼上用朱砂画着符咒。
小兄弟好胆量啊,敢在鬼门关前转悠。老者笑眯眯地说,我是游方道士,叫陈三清,专收天下邪祟。
沈砚秋如见救星:道长救命!村里都是活死人!
陈三清眯眼打量着他:石匣村的尸变,三十年前我就有所耳闻。那是场大灾祸,至今未消。
道长可知其中缘由?
矿难。陈三清叹气道,当年银矿塌方,七十七条矿工被困井下。朝廷拨银赈灾,却被贪官层层克扣。矿工家属无粮果腹,饿殍遍野。
这与尸变有何关系?
怨气冲天,怨灵聚集,便成了尸魔。陈三清指着远处山峦,那座山叫娘娘冢,传说山下埋着前朝公主棺椁,镇压着地底邪物。矿洞恰好挖通了封印,释放了地煞阴气。
沈砚秋恍然大悟:所以矿工死后化为尸魔,回来索命?
非也。陈三清摇头,尸魔非人非鬼,乃天地间怨气所化。它们不饮血肉,只吸食活人生气。
正说话间,远处传来阵阵鼓声,沉闷有力,如同远古巨兽的心跳。
不好,尸群来了。陈三清脸色骤变,我观你印堂发黑,恐与尸毒有缘。若想活命,随我去寻镇魂玉
镇魂玉?
当年镇压邪物的宝物,被藏在村中古井之下。陈三清压低声音,只有读书人才能感应到它。
沈砚秋不解:为何是我?
因你身上有文昌之气,能镇住邪祟。陈三清拍拍他肩膀,走吧,尸群将至,再晚就来不及了。
穿过曲折巷道,二人来到村中央一口古井前。井口用铁链封锁,上面贴满符咒。陈三清掏出桃木剑,斩断锁链。
井下藏着什么?沈砚秋问。
七十七条矿工的怨气所化,当年被一位高僧用镇魂玉镇压。陈三清点燃火把,顺着绳索滑入井中,下来吧,时间不多了。
井水漆黑如墨,散发着腐臭。沈砚秋咬牙跳下,冰冷的井水立刻浸透全身。借着火光,他看见井壁上刻满符文,最深处有个石室。
陈三清已在石室中等候:看,就是它!
石台上放着块碧绿玉佩,上面刻着二字。沈砚秋刚要上前,忽听头顶传来重物坠水声,接着是湿漉漉的爬行声。
尸群追来了!陈三清急促道,快拿玉佩!
沈砚秋刚握住玉佩,井口轰然塌陷。无数苍白手臂伸入井中,拖拽着陈三清的身体。老道士拼命挣扎,桃木剑刺穿几根手臂,却有更多手臂涌来。
跑!快跑!陈三清大喊,带着玉佩去祠堂,找天下第一祠匾额下的暗格!
沈砚秋不忍离去,却见陈三清已被拖入水中。他含泪转身,攀绳而上。刚爬出井口,只见井水翻腾,十几具湿漉漉的尸体爬出井口,朝祠堂方向涌去。
第四章 祠堂死斗
沈砚秋跌跌撞撞奔向祠堂,身后尸群紧追不舍。月光下,那些尸体面目模糊,皮肤溃烂,腹部却有道整齐切口,露出森森白骨。
冲进祠堂,沈砚秋反手关上门,迅速用供桌抵住。尸群很快包围祠堂,拍打着大门,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嚎叫。
怎么办?沈砚秋焦急地环顾四周,突然想起陈三清的话——天下第一祠匾额下的暗格。
他搬来梯子,爬上供桌,颤抖着取下匾额。果然,匾额后有个暗格,里面放着本古旧书册。
这是什么?沈砚秋翻开书册,发现是本县志,记载着石匣村历史。其中一页详细描述了三十年前的矿难与随后的尸变,以及一位名为无尘子的道士用镇魂玉封印尸魔的事迹。
原来如此...沈砚秋恍然大悟,镇魂玉需配合五行阵才能发挥威力,而阵眼就在这祠堂之中!
尸群开始撞击大门,木梁发出吱呀声响。沈砚秋翻阅县志,找到阵法图示。根据记载,五行阵需以祠堂五方为基础,摆上特定物品:东方木—桃木剑,南方火—朱砂灯,西方金—铜钱串,北方水—井中水,中央土—镇魂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