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自古以来,秦岭深处便多有异闻传说。群山莽莽,云深不知处,其间栖息着无数飞禽走兽,其中不乏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而在这片连绵不绝的山脉深处,有一座孤峰,当地人称之为“黑风口”,因其常年云雾缭绕,不见天日,且时有怪风自谷底呼啸而出,声如鬼哭,故而得名。围绕黑风口的传说很多,最是令人胆寒的,便是关于山中潜藏巨蟒的故事。
相传在数百年前,黑风口曾有过一条修炼千年的巨蟒,其躯如梁柱,目似铜铃,吞吐毒雾,卷动狂风,方圆百里的生灵无不惧怕。后来,不知是何方高人,与巨蟒斗法七天七夜,终将其镇压于山谷深处的一处洞穴之内。高人临去前留下警示:此蟒怨气极重,若遇天地异变,或人心邪恶,封印松动,则巨蟒必将重现人间,带来灭顶之灾。
故事代代相传,如同山间的迷雾一般,给黑风口增添了无尽的神秘与恐惧。久而久之,居住在黑风口附近的山民,虽不敢断言传说的真伪,却也对其敬而远之,轻易不敢涉足那片区域。
然而,有时候,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时,古老的诅咒与沉睡的恐怖,便有可能被悄然唤醒。
第一章 阴雨连绵 祸事初现
时值大明中叶,陕西境内,靠近秦岭南麓,有一村落,名唤“靠山屯”。村子不大,百十户人家,依山傍水而居,世代以农耕和采药为生。村中民风淳朴,倒也安宁。只是,这份安宁,在一个异常的雨季来临后,被悄然打破。
这年的雨水,来得格外早,也格外缠绵。自入夏以来,淅淅沥沥的阴雨便几乎没有停歇过。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像是压着一块沉重的铅块,让人喘不过气。山间的雾气也比往年更加浓重,即便是正午,阳光也难以穿透,林间光线昏暗,潮湿阴冷。
起初,村民们并未在意。秦岭山区,雨水本就充沛,连绵的阴雨虽影响农事,但也习以为常。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不寻常的迹象开始显现。
最先察觉到异常的是村里的猎户。靠山屯的猎户们平日里靠进山打猎采药补贴家用,对山林的习性了如指掌。但这几天,他们发现山里的鸟兽似乎都变得异常躁动不安。平日里活跃的野兔、山鸡,几乎绝迹,就连胆子较大的松鼠,也躲藏在树洞深处,轻易不敢露面。一些经验丰富的老猎户说,他们甚至能感觉到山林深处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腥臊之气,令人作呕。
“怪事,这天杀的雨下个没完,山里的东西都跑哪去了?”一个名叫赵老三的猎户,裹紧了蓑衣,望着阴沉的天空,皱着眉头对村口聚集的几个村民说道。
“可不是嘛,我昨天想去后山砍点柴,走到半道,总觉得背后凉飕飕的,好像有啥东西盯着,回头一看,啥也没有。吓得我赶紧回来了。”村民李二狗搓着手,一脸惊恐地说道。
村里的教书先生,陈夫子,是个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对鬼神之说向来嗤之以鼻。他此时也站在人群中,捋着稀疏的山羊胡,说道:“诸位乡亲,莫要妄言。山中气候湿热,雨水过多,虫豸滋生,鸟兽避匿,乃是常理。至于那所谓的腥臊之气,许是腐烂的草木淤泥所化,不必大惊小怪。”
陈夫子的话,虽然有理有据,却无法完全驱散人们心中的不安。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诡异。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一阵凄厉的惨叫声划破了村庄的宁静。那声音,不似人声,倒像是某种牲畜在极度痛苦中发出的哀嚎,但其中又夹杂着一股令人毛骨悚然的、非人的意味。惨叫声似乎来自村子西边的牛棚。
村里的几户人家被惊醒,纷纷披上衣服,拿着灯笼棍棒,循声赶去。牛棚里,养着村里几头壮实的耕牛,是村民们重要的生产工具。当人们赶到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牛棚紧闭,里面却一片狼藉。一头最健壮的水牛,不见了踪影!牛棚的篱笆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撞开了一个大口子,地上除了几摊血迹和凌乱的牛毛外,还留下了一些模糊不清的、宽大的拖拽痕迹,一直延伸到牛棚外的泥地里,没入黑暗之中。
更让人头皮发麻的是,牛棚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奇异的腥臭味,与猎户们描述的山林中的气味颇为相似。
“我的牛啊!我家的老黄……”牛主人王老五,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看着空荡荡的牛棚,瘫坐在泥地里,嚎啕大哭起来。那声音充满了绝望和恐惧。
“怎么回事?是狼吗?”
“不对啊,狼哪有那么大的力气,能撞开牛棚,还拖走一头大活牛?”
“这……这味道……”有人抽了抽鼻子,指着地上残留的腥臭味,“好像……好像是黑风口那边传来的味道!”
“黑风口?!”众人闻言,脸色顿时变得煞白。
关于黑风口巨蟒的传说,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所有人的理智。难道,传说竟然是真的?那沉睡的巨蟒,真的苏醒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