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顺着琉璃瓦檐滴落,在青石板路上溅起水花。林教授撑着油纸伞,走过潘家园古玩市场湿漉漉的巷道。七月的北京闷热难当,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却让往日喧嚣的市场显得冷清许多。
林教授,这边!熟悉的声音从前方传来。
林教授循声望去,只见赵明站在一家小摊前向他招手。作为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林教授常与这位年轻的文物修复师合作。
听说您最近对古代法器感兴趣?赵明神秘地问道,同时示意林教授靠近。
林教授皱眉走近,雨水顺着伞沿滴落在赵明的肩膀上。只是学术研究,你怎么知道?
赵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摊位下取出一个报纸包裹的物件,小心翼翼地展开。前天有个老乡送来这个,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我一看就想到您了。
包裹里是一块暗褐色的骨头碎片,表面刻着奇特的符文。林教授戴上手套接过,借着摊位的灯光仔细观察。
这是...人骨?他眉头紧锁。
看形状像是臂骨,但已经严重风化了。赵明压低声音,最奇怪的是这些刻痕,像某种古老的咒文。
林教授的瞳孔微微扩大。他注意到骨头上有一些细小的孔洞,排列成特定的几何形状。这种工艺,至少有几百年历史了。
老乡说这是从后山挖出来的,那片山以前是乱葬岗。赵明递过一张纸条,他说村里人都叫那里阴骨坡
林教授接过纸条,上面潦草地写着房山县西山阴骨坡几个字。他的心跳突然加速——房山县西山,不正是他正在研究的明代古墓群所在地吗?
我要去看看。林教授果断地说。
教授,那地方现在还闹鬼呢。赵明神色紧张,村里的老人说,每逢雨夜,能听到敲打声和诵经声,像是有人在做法事。
越是离奇,越值得调查。林教授将骨头碎片小心收好,明天我就出发。
雨势渐大,市场的灯火在雨幕中摇曳。林教授没注意到,身后的阴影中有双眼睛正冷冷地注视着他。
第二章 阴骨坡异象
清晨的雾气笼罩着房山县西山。林教授带领团队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和设备。
林教授,前方就是阴骨坡了。向导老马指着远处雾气缭绕的山坡说道,村里人都说,那片山坡的土质特别,埋下去的尸骨不会腐烂。
林教授点点头,内心却泛起疑惑。科学上来说,尸体保存状况与环境湿度、酸碱度等因素有关,但这种说法显然带有民间迷信色彩。
根据县志记载,这片区域在明代曾是乱葬岗,后来被选为皇室宗亲的陵区。林教授对团队成员解释道,我们这次的任务是勘察明代墓葬群的分布情况。
队伍到达山坡脚下,林教授拿出地图仔细比对。突然,他的目光被一处异常的地面吸引——相比周围植被茂密的区域,这里地表裸露,土壤颜色略显苍白。
就在那里挖掘。林教授指着一个约两米见方的区域下令道。
考古队员们开始小心挖掘。几小时后,他们发现了几具保存相对完好的尸骨。令林教授惊讶的是,这些尸骨的某些部位确实呈现出异常状态——骨骼表面光滑,色泽均匀,仿佛经过特殊处理。
这不像自然形成的。林教授戴着手套,仔细检查一具尸骨的肋骨,有人为加工的痕迹。
正当他准备记录这一发现时,一阵怪异的风突然刮过山坡。雾气中传来若有若无的铃声,随后是断断续续的木鱼敲击声。
有人在这里做法事?实习生小王紧张地问。
老马面色凝重:不对,这个时间村里没人会来山上。
林教授抬头望去,只见雾气中隐约有火光闪烁。他决定亲自查看。带上两名队员,他小心翼翼地向声源处走去。
穿过一片灌木丛,眼前出现了一个隐蔽的山洞。洞口不大,但足够一个人进出。洞内透出微弱的烛光,伴随着木鱼的敲击声和低沉的诵经声。
不要惊动里面的人。林教授示意队员们保持安静,自己则悄悄靠近洞口。
透过缝隙,林教授看到一个身穿黑袍的身影背对着洞口,正在一尊青铜佛像前敲打木鱼。佛像面前摆放着各种奇怪的器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石制祭坛,上面放置着几块人骨碎片,正中央是一块形状特殊的臂骨,与林教授前一天在潘家园见到的极为相似。
更令人震惊的是,祭坛周围的地面上画着复杂的符文阵法,线条是用某种红色液体勾勒而成,散发着诡异的光泽。
就在林教授准备进一步观察时,那黑袍人突然转身,面向洞口。尽管看不清面容,但那双发光的眼睛让林教授汗毛倒竖。
谁在外面?黑袍人的声音低沉嘶哑,像是多年不曾开口。
林教授正犹豫是否应该现身,却听到身后传来队员的惊呼声。回头一看,发现两名队员不知何时已经倒地,双眼无神,身体不受控制地走向山洞。
别过来!林教授大喊,但为时已晚。那两名队员已经进入山洞,站在黑袍人身后,如同提线木偶般静止不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