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民国二十三年,秋意渐浓。北平城笼罩在一片萧瑟之中,未完全褪去的暑气与初降的寒凉纠缠不清,一如这座古老都城此刻动荡不安的命运。然而,在城郊,远离了香厂新世界的喧嚣与东交民巷的洋楼,有一处更为古老、更为沉寂的存在——沈家老宅。
这座宅邸据说建于前清,历经数代,见证了沈家的兴衰荣辱。沈家曾是这一带颇有名望的书香门第,以藏书和刺绣闻名。但自从十几年前,沈家老太爷过世后,家族便急转直下,人丁凋零,产业变卖,如今只剩下这座空旷庞大的祖宅和几位不愿离去的孤寡妇孺,守着一份早已式微的“清誉”和深不见底的秘密。
关于沈家老宅的传闻很多。有人说,夜里能听到从内宅深处传来女人的哭声;有人说,月圆之夜,能看到楼上绣楼窗户边站着一个白衣身影;更有甚者,传言沈家几代家主夫人,皆非寿终正寝,而是横死于宅中,死状凄惨,且面容无一例外地凝固着极度的惊恐。这些流言蜚语如同宅子周围的荒草野藤,疯长蔓延,让这座本就阴森的古宅更添了几分恐怖色彩。
寻常人避之不及,但对于刚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一心想成为优秀记者的陈逸飞来说,这里却散发着一种难以抗拒的“新闻价值”。他听闻最近有商人意图低价收购这块地皮,开发成西式公寓,而仅存的沈家女眷——老夫人沈周氏和她的儿媳、孙媳们,则守着祖业不肯松口。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那些关于鬼怪和死亡的流言,是单纯的迷信,还是确有其事?
陈逸飞年轻气盛,好奇心旺盛,又急需一个能登上报纸头条的独家报道。他略施小计,通过同乡关系,辗转联系上了沈家现在的“话事人”——沈家二少爷沈明哲。沈明哲早年留学西洋,思想新潮,对家族的腐朽和那些旧规矩早已不耐,正急于变卖家产,远渡重洋。对于陈逸飞的到访和请求,他起初是抗拒的,但听说对方只是想了解宅子历史和拒绝出售的原因,并承诺会“客观报道”,便勉强松口,同意陈逸飞在宅子里进行为期一天的采访。
得到了许可,陈逸飞怀着既兴奋又有些忐忑的心情,于一个阴沉的午后,踏入了这座传说中的沈家老宅。
第一章:初入凶宅
沈家老宅的大门斑驳陆离,朱漆剥落大半,露出底下暗沉的木色。高高的门槛和两侧蹲伏的石狮子,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威严。门环上的铜锈,像是干涸的血迹,触手冰凉。
开门的是一个穿着灰色粗布衫的老仆,头发花白,脸上沟壑纵横,眼神浑浊而麻木,只是微微躬身,便侧身让开了路,连一句问候都没有。陈逸飞递上名片,简单说明来意。老仆接过,看了一眼,便默默引着他向里走去。
穿过一道同样破败的垂花门,眼前豁然开朗,是一个宽敞却杂草丛生的庭院。正厅的建筑宏伟,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但仔细看去,梁木上积满了灰尘,窗棂上的彩绘也已模糊不清,几扇窗户的玻璃蒙着厚厚的污垢,透进来的光线也显得昏暗而压抑。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了灰尘、霉味和淡淡檀香的古怪气味,吸进鼻子里有些发闷。
“二少爷在正厅等候。”老仆的声音沙哑低沉,在空旷的院子里回荡,更添了几分阴森。
正厅内光线更加不足,只有几盏昏黄的煤油灯亮着,勉强驱散了些许黑暗。一个身着西装、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年轻男子正背对着门口,站在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前,似乎在沉思。他身材挺拔,面容俊朗,但眉宇间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郁结之气。
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来。“你就是陈先生?”他的声音很年轻,却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疲惫和疏离感。
“正是,沈二少爷,久仰大名。”陈逸飞伸出手。
沈明哲与他虚握了一下,动作有些生硬。“陈先生想了解什么?我时间有限。”他的语气客套却疏远。
陈逸飞说明了来意,强调了只是想做一个关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家族历史的客观报道,并表示理解他变卖祖产、寻求新发展的决定。
沈明哲听完,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容:“传统?文化?陈先生,你若真想了解,就该看看这宅子真正‘珍贵’的东西。不过,恐怕看了之后,你就不会想在我的报纸上登载什么了。”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有些阴郁,“我母亲,我嫂子,还有我那位可怜的祖母……都葬身于此。这宅子,是吃人的坟墓。”
他的话让陈逸飞心中一凛。看来那些传闻并非空穴来风。但他作为记者的职业素养让他压下了心中的惊疑,保持着平静:“沈二少爷节哀。历史总有其沉重的一面,但记录下来,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沈明哲深深看了他一眼,不再多言,只是吩咐老仆带陈逸飞去参观。他自己则说要去处理一些事情,让陈逸飞自行活动,末了还加了一句:“有些地方,最好别去。有些东西,最好别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