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结束后,李学长宣布了一个消息:“学校要举办文化节,每个社团需要准备展示项目。我建议我们社以‘钟楼的历史与未来’为主题,制作一个综合展示如何?” 大家一致同意,决定分组负责不同板块:历史文献组、建筑结构组、传说故事组和未来规划组。
凌空和林雪自然选择了建筑结构组,苏暮雨加入历史文献组,陈静则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传说故事组:“历史不仅仅是事实,还有人们的口耳相传,那也是一种真实的文化记忆。”
周末,凌空决定实地考察钟楼周边环境,尽管不能进入施工现场,但外围观察或许能有所发现。苏家姐妹和林雪自然同行,陈静也好奇地加入进来。
钟楼周围的警戒线依然拉着,但可以看到内部考古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林雪的父亲林教授正好在现场,见到孩子们来了,便走过来打招呼。
“抱歉参观延期,”林教授语气温和但带着一丝疲惫,“我们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构,需要进一步评估安全性。” 凌空敏锐地问:“是比预想中更复杂的地下结构吗?” 林教授略显惊讶地看着他:“为什么这么问?” “从县志的记载看,明代的地下建造技术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先进。”
林教授沉吟片刻,最终决定透露部分信息:“我们确实发现了不止一层的地下结构,而且有证据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多次改建和使用。最令人惊讶的是,部分结构显示出近代加固的痕迹。” “近代?”林雪惊讶道,“不是说战后就完全封闭了吗?” “这就是令人困惑的地方。”林教授摇头,“我们需要更多时间研究。”
告别林教授后,五人沿着钟楼周边街道慢慢行走,观察着地形变化。凌空特别注意那些老建筑的地基和可能的地下入口痕迹。
在一家老字号茶馆前,凌空停下脚步。这家茶馆的门槛明显比街道高出许多,建筑基础看起来十分厚重。 “老周茶馆开了快一百年了,”苏暮雨介绍道,“我爷爷说他年轻时就在这里喝茶。”
凌空注意到茶馆侧面的一条窄巷,地面铺着的石板与周围街道略有不同。他蹲下身仔细观察,发现其中一块石板上刻着模糊的印记——与之前在通道中看到的符号相似。
“能进去看看吗?”凌空问。 茶馆老板周老是个和气的中年人,听说学生们在做地方文化研究,热情地邀请他们入内:“随便看,我这茶馆可是飞云县的活历史啊!”
店内装饰古朴,木质桌椅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光滑。最引人注目的是墙面上的老照片,记录着飞云县不同时期的风貌。 “这张是民国时期的钟楼,”周老板指着一张泛黄照片,“旁边那个建筑是我曾祖父的茶叶铺,后来改建成现在这茶馆。”
凌空仔细观看照片,发现钟楼周围的地形与现在有很大不同。特别是茶馆现在的位置,当时似乎有一个下沉式庭院。 “这个庭院后来填平了吗?”凌空问。 周老板点头:“五六十年代的事啦,说是有安全隐患就填了。怎么了?”
凌空与林雪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问道:“填平前,这个庭院是开放的吗?有没有什么地下结构?” 周老板沉思片刻:“老辈人确实说过下面有地窖,用来存茶叶,但填平前就封死了。为什么问这个?”
凌空正要回答,茶馆后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众人赶去查看,发现一只野猫不知从哪儿钻出来,碰倒了一堆空箱子。周老板的儿子正在清理,抱怨道:“这老房子到处是洞,小动物随便进出!”
凌空注意到野猫钻出来的地方是一处松动的砖墙。趁大家不注意,他悄悄检查了那个洞口,发现后面似乎是空的,而且有气流流动。
【观察:熟练(287/1000)】 这个技能在实地考察中进步神速。
离开茶馆时,凌空故意落在最后,在那处松动砖墙旁做了个不起眼的标记。他决定改日再来仔细探查。
回家的路上,大家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发现。 “如果茶馆下面真的有地窖,而且可能连接更大的地下网络...”林雪眼睛发亮。 陈静则持谨慎态度:“也可能是普通的地下室,别太联想过度了。” 苏晓晓却充满幻想:“说不定是抗战时期的秘密通道呢!”
周一返校时,凌空发现校园里多了些不寻常的气氛。几个陌生人在校园里走动,看似随意实则目的明确地观察着校园环境。他们的着装风格与飞云县居民明显不同,更加都市化和专业化。
课间,李老师叫凌空和苏暮雨到办公室,介绍了一位访客:“这位是省城来的教育专家张教授,正在调研地方学校的文化教育情况。”
张教授四十多岁,气质儒雅,笑容可掬:“听说贵校的地方文化研究社很有特色,能介绍一下吗?” 凌空简要介绍了社团的研究方向和张教授听得十分专注,特别是提到钟楼研究时,他眼中闪过一道锐利的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