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初夏的微风卷着飞云江的水汽,轻轻拂过飞云一中的校园,带来一丝难得的凉爽。银杏树的叶子已然郁郁葱葱,投下大片大片的荫蔽,成了学生们课间最爱聚集的地方。凌空的生活依旧如同精密仪器般运转,技能面板上的数字稳步增长,而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日常,则是最佳的润滑剂。
“期末的‘兵荒马乱’与‘精准扶‘贫’’”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空气再次紧绷起来。这次的考试范围更广,难度更深,连一向淡定的林雪,眉头蹙起的频率也明显增高。苏晓晓更是提前进入了“临时抱佛脚”的亢奋状态,整天抱着一大摞笔记念念有词。
“完了完了,这次历史要考的东西也太多了吧!年份、事件、意义……我的脑子要爆炸了!”苏晓晓哀嚎着趴在桌子上,仿佛一条失去梦想的咸鱼。
凌空看着自己【历史学科:熟练(150/1000)】的等级,觉得还算稳妥。他又瞥了一眼苏暮雨,她正安静地整理着历史线索图,娟秀的字迹将繁杂的知识点梳理得井井有条。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数据化的记忆方法。”凌空提议道。
“数据化?历史怎么数据化?”苏晓晓抬起头,一脸疑惑。
“比如,将历史事件看作节点,关联关系看作边,构建知识图谱。然后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划复习节点,强化记忆……”凌空开始进入他的技术宅模式。
苏晓晓的眼神又开始迷茫了:“停停停!凌空哥,说人话!”
苏暮雨轻轻拉了一下凌空的衣袖,小声说:“还是我来吧。”
她拿出自己整理的线索图,对苏晓晓说:“晓晓,你别把它当知识点记。你就当是在听故事,或者看一部很长的电视剧。我帮你把主要‘剧情’和‘人物关系’理出来,你顺着脉络记,会容易很多。”
接着,苏暮雨用温柔的声音,将一段复杂的历史时期娓娓道来,中间还穿插了一些易于记忆的小趣闻。苏晓晓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提问:“啊?那个皇帝后来这么惨?”“所以这个条约就是因为打输了才签的?”
凌空在一旁看着,若有所悟。他意识到,对于不同的人,知识的传递方式需要调整。对林雪,可以用数据和分析;对苏暮雨,可以用逻辑和脉络;对苏晓晓,则需要故事和画面感。【因材施教:初窥(10/500)】的经验值悄悄增加了一点。
他拿起苏晓晓最头疼的几页笔记,说:“那我试试把你画的重点,转化成记忆卡片?可以用算法帮你随机抽问。”
苏晓晓立刻点头:“这个好!就像抽卡一样!有点意思!”
于是,复习小组变成了:苏暮雨负责讲解脉络和故事,林雪负责提炼核心数据和易错点,凌空则负责制作抽问程序和帮忙攻克理科难题。赵强也凑过来蹭“辅导”,连连感叹:“你们这学习效率,是开了挂吧!”
凌空看着技能面板上【指导他人:熟练(85/1000)】和【团队协作:熟练(90/1000)】的缓慢增长,再看到伙伴们(尤其是苏晓晓)脸上重新燃起的信心,觉得这种“精准扶‘贫’”比一个人刷题更有成就感。
“空调争夺战与‘环境适应性’测试”
六月下旬,天气真正炎热起来。教室里的老空调开始吭哧吭哧地工作,但冷气总是不太均匀,靠近风口的位置冷得需要穿外套,而离得远的角落则依旧闷热。
凌空他们的座位恰好位于“冷暖交界”的地带。苏晓晓怕热,总是拿着书本扇风,抱怨道:“这空调是摆设吗?我感觉我快要融化了!”
林雪则拿出一个便携式小温度计,放在桌上,冷静地报数:“目前室温28.5摄氏度,湿度65%。体感温度确实偏高。但如果坐到风口下,预计温度会低于23摄氏度,温差过大容易感冒。”
凌空被她们说得也有些心烦意燥,【专注力:熟练(200/1000)】受到了环境影响。他抬头看了看空调出风口,又看了看教室里分布的人群。
忽然,他心念一动,【流体力学:熟练(50/1000)】和【热力学:熟练(60/1000)】的知识自动在脑中组合。
他拿出草稿纸,简单画了一下教室的布局、空调出风口的方向、窗户的位置,以及大概的人口密度分布。
“其实,我们可以手动优化一下空气流通。”凌空指着草图,“如果把后面那扇窗打开一条缝,利用负压效应,可以把冷空气更好地引到我们这边来。同时,那边那扇窗关小一点,减少热空气直接涌入。”
苏暮雨好奇地凑过来看:“听起来很有道理。”
“真的假的?凌空哥你连这个都懂?”苏晓晓表示怀疑。
“理论上是可行的。”林雪表示支持,“可以尝试。”
说干就干。凌空走过去,按照计算调整了窗户的开合角度。苏晓晓则负责把挂在课桌边的几面小旗子(艺术节剩下的道具)粘在窗框上,用来直观地观察气流方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