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图书馆,他们在校园里的咖啡厅坐下休息。苏暮雨点了一杯拿铁,凌空要了一杯美式。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暖洋洋的。
他们聊起了各自的课程。凌空说起高数教授的严谨和程序设计的趣味,苏暮雨则分享了她古代文学老师如何将一首简单的唐诗讲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我们老师说,读诗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要想象那个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比如‘床前明月光’,不只是写景,更是一种静谧的思乡。”苏暮雨说着,眼神有些悠远。
凌空若有所思。这种感性的、需要共情的解读方式,对他而言是一种新的思维训练。他尝试着去理解,虽然他的【逻辑推理】更习惯于分析代码的执行流程,但他发现,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也能带来独特的愉悦。【共情能力:初窥(60/500)】。
他也提到了机器人社和观星社,提到了雷浩和陈锐这两个有趣的室友。
苏暮雨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听到雷浩的豪爽和陈锐的技术偏执时,忍不住轻笑出声。“你的大学生活,听起来很丰富。”
“你的也是。”凌空看着她,“感觉你在这里,很适应,也很开心。”
“嗯,”苏暮雨点点头,搅拌着杯中的咖啡,“遇到了很好的室友,课程也很有趣。就是……有时候会觉得,知识太浩瀚了,自己懂得太少。”
这种对知识谦卑的感受,凌空深有同感。无论在工科还是文科,面对无垠的学海,个人都显得如此渺小。这种共鸣,让他们之间的距离似乎又拉近了一些。
这次会面,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数据交换和环境适配。凌空尝试理解并接入苏暮雨的“文科”世界,而苏暮雨也在了解凌空的“工科”生活。他们交换着彼此的信息流,调整着各自的“参数”,以期在未来的“通信”中达到更好的兼容性。
“‘异常处理’:第一次小摩擦与‘调试’”
大学生活并非总是波澜不惊的和谐乐章。随着课程深入和社团活动展开,凌空的时间变得紧张起来。机器人社的项目进入关键阶段,需要大量时间调试代码和硬件;观星社虽然轻松,但也定期有活动;再加上繁重的课业,凌空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他和苏暮雨虽然保持着线上联系,但见面的频率并不高,通常一两周才能跨校区见一次。大多数时候,他们依靠微信交流,分享日常的碎片。
然而,文字沟通有时会丢失语气和语境,容易产生误解。
一次,凌空连续几天都在熬夜赶一个机器人项目的deadline,身心俱疲。苏暮雨发来信息,分享她读到了一首很美的宋词,并附上了自己的赏析。
凌空当时正被一个顽固的bug搞得焦头烂额,只是匆匆回复了一句:“挺好的。我这边有点忙,晚点聊。”
他本意是想表达自己正在处理紧急事务,稍后会有更深入的交流。但冰冷的文字在苏暮雨看来,可能带着敷衍和距离感。
接下来的两天,凌空全身心扑在项目上,几乎忘了这件事。等他终于搞定bug,长舒一口气,想起给苏暮雨发信息时,才发现她的回复变得简短而客气,不像往常那样会分享很多细节。
凌空的【情感感知:熟练】捕捉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他回溯聊天记录,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回复可能过于简略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通信协议”异常。是假装没发现,让时间冲淡,还是主动进行“调试”?
凌空选择了后者。他不是一个喜欢让问题悬而不决的人。他直接拨通了苏暮雨的电话。
电话接通,背景音很安静,似乎是在宿舍。
“暮雨,在忙吗?”
“没有,刚看完书。你呢,项目忙完了?”
“嗯,刚搞定。对不起,前几天状态不好,回复得太简单了。”凌空开门见山,“你分享的那首词,我后来仔细看了,写景确实很细腻,那种孤独感……我调试程序到深夜的时候,好像也能体会到一点。”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苏暮雨带着笑意的声音:“没关系,我知道你忙。你能体会到那种感觉,我很开心。”
简单的解释和真诚的分享,瞬间化解了那点小小的隔阂。他们又像往常一样聊了起来,凌空详细讲了搞定bug的经过,苏暮雨也重新分享了那首词的更多感悟。
这次小小的“异常处理”让凌空明白,即使是再默契的“协议”,也需要及时的维护和清晰的沟通。感情不像代码,错了会直接报错,它需要更细心地去体察和经营。【人际沟通:熟练(提升)】。
“‘多线程’下的平衡:学习、社团与情感的时间片轮转”
大学生活就像一台需要同时运行多个进程的计算机。凌空逐渐学会了如何分配他的“时间片”。
学习是最高优先级的进程。他保持着高中时养成的良好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完成作业。他的【高效学习:精通】在大学如鱼得水,让他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为其他活动留出空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