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为这座古老都城覆上一层静谧的银装。期末的紧张气氛弥漫在校园,但对于博士生凌空而言,学期的更迭更多意味着研究进度的节点,而非学分的压力。博一的第一个学期在忙碌与适应中飞逝,寒假近在眼前。这一次,归乡的旅程不再有大四毕业时的离愁别绪,也没有初来乍到时的忐忑不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游子归家的沉稳期待,以及即将与挚爱之人重逢的温暖喜悦。
“‘归途’与‘近乡情怯’:行囊里的成长”
订票,整理行李,给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和同门带去一些北京的特产点心。凌空的行动高效而有序。他的行李中,除了换洗衣物和给家人的礼物,更多的是一个塞满了文献打印稿和实验笔记的沉重背包。即便在假期,他也不敢完全放松对课题的思考。
坐在飞往江南的高铁上,看着窗外景色从北方的萧瑟苍茫逐渐变为南方的湿润青翠,凌空的心境也仿佛随之舒展。他回忆起这半年的点滴:初到北京的茫然,独立生活的挑战,理论深水区的挣扎,与苏暮雨跨越山海的思念与短暂欢聚,以及在实验室里一点点撬开知识壁垒的艰辛与喜悦……这一切,都沉淀为他内在的成长。他不再是那个仅仅依靠技能面板高效学习的天才少年,而是一个开始在学术深海里独自航行,品尝过孤独与压力,也收获了坚韧与顿悟的青年学人。
当熟悉的飞云县站台映入眼帘,当冬日下午温润而略带潮湿的空气包裹全身,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心感油然而生。站台上,凌爸爸凌妈妈的身影依旧翘首以盼,而在他们身边,站着那个穿着米白色羽绒服、笑盈盈望着他的苏暮雨。她比凌空早几天放假回来。
“爸,妈,暮雨。”凌空快步上前,声音里带着风尘仆仆的沙哑和抑制不住的激动。
凌妈妈一如既往地想要接过他的行李,凌空这次没有拒绝,只是将较轻的一个手提袋递了过去。凌爸爸拍了拍他的肩膀,上下打量:“嗯,没瘦,精神头还不错。”
暮雨则很自然地挽住了他的胳膊,轻声说:“路上顺利吗?”
“顺利。”凌空看着她,只觉得连日来的疲惫在这一刻一扫而空。家的温暖和爱人的等候,永远是治愈游子最好的良药。
“‘展示’与‘见证’:厨房里的‘期末考核’”
回到家第二天,凌空主动向凌妈妈提出:“妈,今天的晚饭,我来做几个菜吧。”
凌妈妈又惊又喜:“哟,我儿子现在这么能干了?”
凌爸爸也放下报纸,饶有兴趣地推了推眼镜:“哦?那我们可要好好品鉴一下凌博士的手艺。”
凌空系上围裙,走进厨房,神情专注得像要完成一次重要的实验。他打算做一道在北京练习多次、自觉已掌握精髓的红烧肉,一道暮雨喜欢的清蒸鲈鱼,再搭配一个清爽的蒜蓉西兰花。凌妈妈本想在一旁指导,被凌空婉拒了:“妈,您今天就休息,让我自己来。”
厨房里响起了有节奏的切菜声和热油煎肉的滋啦声。凌空熟练地操控着锅铲,调味、加水、转小火慢炖,每一个步骤都显得从容不迫。暮雨倚在厨房门口,看着他有条不紊的背影,嘴角噙着温柔的笑意。她能感觉到,凌空身上确实多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是一种经过独立生活磨砺后产生的、更加沉稳扎实的气质。
当色泽红亮、香气四溢的红烧肉,嫩滑鲜美的清蒸鱼和翠绿欲滴的西兰花被端上桌时,凌爸爸凌妈妈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品尝之后,更是赞不绝口。
“嗯!这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火候掌握得可以啊!”凌爸爸难得地给予了高度评价。
凌妈妈也连连点头:“比我做得都好了!看来在外面没亏待自己。”
凌空心里松了口气,脸上也露出了腼腆的笑容。这顿由他主厨的晚饭,仿佛成了他向家人展示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期末考核”,并且顺利通过了。这不仅关乎厨艺,更关乎一种让家人放心的证明。
“‘老友’小酌:变与不变的底色”
赵强和苏晓晓自然不会缺席。这次聚会地点选在了一家新开的、环境雅致的江南菜馆。赵强一见到凌空,就给了他一个结实的拥抱:“空哥!博士生回来了!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头发都少了几根?”语气依旧夸张,但眼神里是真诚的关切。
苏晓晓则拉着暮雨,叽叽喳喳地分享着她在上海做自由插画师的趣事和“血泪史”,抱怨难缠的甲方,炫耀自己新接的高价项目。她已经褪去了不少学生气,言谈举止间多了几分职业女性的干练和自信。
凌空看着眼前熟悉的朋友,感受着他们各自的变化。赵强虽然依旧咋呼,但言谈中开始透露出对职业未来的具体规划,甚至提到了考虑读个在职硕士提升自己;苏晓晓则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商业路径。他们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努力奔跑着。
聊起凌空的博士生活,赵强和苏晓晓听得啧啧称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