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很快切换到各自的“烦恼”。赵强抱怨着联赛的竞争压力和伤病的困扰:“感觉身体状态不像十八九岁那么耐造了,得开始为转型做打算了,愁人。”
凌空深有同感:“你这好歹是身体损耗,看得见摸得着。我这天天跟虚无缥缈的‘智能’较劲,有时候感觉脑子都快被掏空了,那种精神上的疲惫才磨人。”
苏暮雨也加入吐槽:“你们那至少目标明确,赢了就是赢了。我们做项目,平衡各方需求、应对突发状况,那才叫一个心力交瘁,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长。”
苏晓晓立刻附和:“对对对!还有甲方的审美,那才是宇宙未解之谜!”
大家互相倾吐着工作中的压力、生活中的困惑,也互相打气,分享着各自领域的新鲜事和应对经验。凌空发现,尽管他们行走在不同的轨道上,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挑战,但那种源自少年时代、根植于飞云县这片土地的理解、支持和毫无保留的信任,从未因时间和距离而改变。他们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是无论飞得多高、走得多远,一回头就能看见的、亮着灯的港湾。
、“‘剪贴簿’的仪式:共同记忆与未来的期许”
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周末午后,凌空和苏暮雨窝在她那个充满书香的小房间里,再次拿出了那本越来越厚的剪贴簿。这一次,他们带来的新素材格外丰富。
有凌空在顶会报告时的现场照片(来自会议官方摄影师),苏暮雨在旁边用彩笔写上:“凌博士闪耀国际舞台!”;有他实习时与实验室机器人的合影,注解是:“凌工程师的工业初体验”;有他们夏天在上海共度周末时,在江边骑行的自拍,写着:“双城记之夏日限定”;还有凌空新论文仿真结果的可视化图,苏暮雨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火箭,标注:“新思路,新突破,发射!”
他们一起挑选、粘贴、书写,回忆着每一个瞬间背后的故事,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静静依偎。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次情感的梳理和能量的汲取。他们将各自这半年的成长、挣扎与收获,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对方面前,也融入到这个共同的情感载体中。
凌空翻到剪贴簿后面特意留出的空白页,拿起笔,犹豫了一下,然后认真地画下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一边是欧洲的地图标示,一边是中国的,中间由一条蜿蜒的曲线连接,曲线旁画着一架小小的飞机和两颗紧挨着的心。
他抬起头,看向苏暮雨,眼神温柔而坚定:“无论最终选择哪条路,这里,”他指着那两颗心,“和我们,”他看向她,“才是最重要的坐标。”
苏暮雨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覆在他的手背上,用力握了握,眼中闪烁着理解、支持与爱意的光芒。这本剪贴簿,不仅记录着他们的过去,也开始勾勒他们共同期待的未来。
、“‘抉择’的砝码:坦诚、规划与爱的重量”
冬日的飞云江,水流平缓,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凌空和苏暮雨沿着江边慢慢散步,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深入探讨那个悬而未决的未来选择。
“欧洲那个实验室,在分布式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领域确实是顶尖的,导师的方向和我的研究契合度极高,机会非常难得。”凌空坦诚地说,“如果去,合同期一般是两年。”
“两年……”苏暮雨轻轻重复,目光望向江面,“时间不算太长,但也不短。”
“嗯,”凌空点头,“我仔细考虑过。如果接受,我希望在这两年里,不仅能完成高质量的科研工作,也能积极寻找和创造机会,比如短期的学术访问、合作项目,或者鼓励你过来旅游、甚至短期游学,尽量减少分离的负面影响。”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国内的选择:“留在国内,优势是离你和家人都近,能更快地融入国内的科研圈子,生活上也更便利。几家单位的平台和资源也都很不错,但可能在国际视野和基础研究的深度上,与顶尖实验室相比略有差距。”
他将利弊清晰地摊开,不是将难题抛给苏暮雨,而是与她共同面对和分析。
苏暮雨安静地听完,思考了片刻,开口道:“凌空,我不想因为我们的关系,让你放弃真正渴望的机会。你的才华和潜力,值得去更广阔的平台历练。两年时间,我们可以克服。”她的语气平静而坚定,“我这边,工作已经步入正轨,也有了初步的职业规划。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提升自己,无论是专业上还是语言上。而且,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我们还可以规划好每次见面的时间,让等待变得有期。”
她不是盲目地支持他远行,而是有着清晰的自我规划和共同的维系方案。她将他们的关系,置于彼此共同成长的大框架之下,而不是相互牺牲或捆绑。
“最重要的是,”苏暮雨停下脚步,转身面对凌空,眼神清澈而真诚,“我相信你,也相信我们。无论你最终选择哪里,我的心意都不会改变。我希望你的选择,是基于对你事业发展最有利的考量,而不是单纯为了结束异地。因为只有你成为了那个最好的、发光发热的凌空,才是对我们未来最好的保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