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夏浅,北京的梧桐絮飘飞过后,换上了浓密的绿荫,阳光开始变得有些灼人。凌空博三的生涯,就在这日渐升温的季节里,走向尾声。决定了远赴欧洲深造的未来路径后,他的心反而沉淀下来,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专注于当下必须完成的功课,也细细品味着与身边一切人、事、物告别前的点滴时光。
、“‘毕业季’的序曲:论文、答辩与最后的校园时光”
虽然博士毕业还有一年,但博三下学期末,凌空需要完成博士资格考核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提交详细的研究进展报告并进行答辩。这份报告,某种程度上是他过去三年科研工作的系统性总结,也是他未来博士论文的雏形。
他将“元认知弹性”从单机器人到多机器人系统的演进脉络梳理得清晰透彻,将理论框架、算法设计、实验验证以及与其他方法的对比分析,都凝练在一份近百页的文档中。撰写的过程,是对他知识体系和科研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阅。
【技能面板提示:‘学术写作’熟练度提升,经验+30。当前等级:精通(135/500)。完成大型研究进展报告,逻辑构建与综合论述能力显着增强。】
答辩那天,他穿着略显正式的衬衫,站在讲台上,面对着由韩教授、李教授以及几位相关领域资深教授组成的考核小组。他从容不迫地陈述着自己的工作,清晰地回答着评委们或鼓励、或挑剔、或探寻的提问。当他流畅地解释着从心理学“顿悟”和艺术感知中获得的灵感如何转化为具体的算法设计时,几位评委眼中都露出了赞赏的神色。
答辩顺利通过。走出答辩教室,午后阳光正好,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凌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涌起的不仅是阶段任务完成的轻松,更有一种对过去三年拼搏岁月的确认与肯定。他知道,这份扎实的“中期答卷”,将是他踏上国际舞台最有力的“背书”之一。他漫步在熟悉的校园林荫道上,看着来往的学子,听着图书馆传来的隐约钟声,心中充满了对这片承载了他无数汗水与梦想土地的深深眷恋。
、“‘实验室’的告别:传承、祝福与不变的羁绊”
凌空即将出国的消息,在实验室里早已不是新闻。大家从最初的调侃八卦,渐渐变成了不舍与祝福。
他开始有计划地整理自己的代码、文档和实验数据,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接手他部分工作的师弟师妹。他耐心地讲解着框架的核心思想,提醒着可能遇到的“坑”,就像当年师兄师姐带他一样。
“凌师兄,你这个不确定性量化模块,参数调优有什么诀窍吗?”
“师兄,你那个群体协作的仿真环境配置文档能再发我一遍吗?我这边总是报错。”
凌空一一解答,不厌其烦。他知道,知识的传承是科研共同体最重要的纽带。
韩教授和李教授也分别找他谈了话。韩教授更多的是勉励:“凌空,出去好好干,给咱们实验室争光,也别忘了家里的平台,随时欢迎你回来交流合作。” 李教授则更侧重于学术指引:“到了那边,放开手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你那个交叉学科的思路很有潜力,坚持下去。遇到困难,随时联系。”
实验室的同门们则筹划了一场小而温馨的送别聚餐。地点选在了学校附近一家他们常去的烤鱼店。大家举杯畅饮,回忆着一起熬夜调试程序的日子,一起在组会上被“拷问”的紧张,一起分享零食吐槽压力的欢乐。
“师兄,去了欧洲,记得多拍点照片分享到群里!”
“对啊对啊,特别是美食!让我们云品尝一下!”
“最重要的是,别忘了我们!要经常视频!”
“还有,和苏师姐要好好的!异国恋加油!”
喧闹声中,凌空看着这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脸庞,心中暖流涌动。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是他科研路上宝贵的财富。他郑重地和大家碰杯,承诺一定会保持联系,也邀请大家将来有机会去欧洲找他。这份同门之谊,不会因距离而褪色。
、“‘飞云县’的牵挂:家人的不舍与无声的支持”
趁着出国前的空隙,凌空回了一趟飞云县。这一次,家的氛围与往常有些不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不舍与更加浓稠的关爱。
凌妈妈变着法子给他做好吃的,恨不得把他爱吃的菜都做一遍,塞进他的行囊里。嘴里却总是念叨着:“到了外面,人生地不熟的,要自己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别老是凑合……”
凌爸爸话不多,但会默默检查凌空的行李清单,提醒他别忘了带转换插头、常用药,甚至塞给他一本厚厚的、他自己整理的“欧洲旅行注意事项”,里面细心地标注了各种实用信息。
“爸,您这……”凌空看着那本手写的、字迹工整的“攻略”,喉咙有些发紧。
“拿着,有用。”凌爸爸拍拍他的肩膀,眼神里是深沉的父爱和信任,“男人志在四方,家里不用操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