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并不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有时也会各自做着事情,视频连通着,他看文献,她看书或者处理邮件,偶尔抬头看对方一眼,相视一笑。这种“无声的陪伴”,跨越了时区和地理的距离,创造了一种奇妙的“在场感”,仿佛对方就在身边,只是暂时安静了些。
、“‘学术碰撞’的火花:新视角与深化的思考”
施密特教授的风格与李教授不同,更偏向于严谨的数学推导和系统性的性能分析。他对凌空带来的“元认知弹性”框架很感兴趣,但也提出了尖锐的质疑:“你如何严格证明这种‘元认知’模块引入后,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性能下限?如何量化它带来的‘智能’增益,而不是仅仅展示几个特定场景下的改进?”
这些问题迫使凌空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不能仅仅满足于“有效”,更要追求“为何有效”以及“有效的边界”。他需要补充更多关于动力系统、控制理论甚至信息论的知识,来为自己的框架构建更坚实的数学基础。
同时,实验室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也带来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一位意大利同事更注重算法的优雅和形式化证明;一位印度同事则对如何将类似思想应用于大规模无人系统集群非常感兴趣。这些碰撞,时而让凌空感到压力,时而又带来茅塞顿开的启发。
他开始尝试将施密特教授强调的严谨性,与自己擅长的跨学科思维结合起来。他花了大量时间阅读之前并不太熟悉的数学文献,试图为他那源于心理学灵感的框架,找到更普适的数学表达。这个过程痛苦且进展缓慢,但他能感觉到,自己的研究正在向着更深处扎根。
【技能面板提示:遭遇‘理论深化瓶颈’。‘数学基础’熟练度提升,经验+20。‘跨学科思维’熟练度提升,经验+15。当前等级:数学基础(熟练 150/300),跨学科思维(精通 103/500)。学术视野与理论深度在碰撞中拓展。】
、“‘思念’的形状:围巾、星空与共同的期许”
慕尼黑的秋天来得比北京早,九月底,晚风已然带了明显的凉意。凌空取出了苏暮雨送的那条深灰色羊绒围巾。柔软的触感,熟悉的质感(与她手织的那条很像),围上脖颈的瞬间,仿佛被一种熟悉的温暖气息所包裹。他下意识地低头嗅了嗅,似乎真能闻到一丝属于她的、若有似无的淡香。这成了他抵御异国秋寒的、最具象的慰藉。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他独自走在回公寓的路上,抬头看到了清澈夜空中陌生的星座和格外明亮的星辰。他停下脚步,看了很久。他知道,此刻在地球的另一端,苏暮雨或许正在午后的阳光下忙碌,他们头顶是不同的天空,却看着同一片宇宙。他拍下那片星空,发给她,附言:“这里的星星很亮,和你眼睛一样。”
苏暮雨回复了一张上海夜晚车水马龙的照片,霓虹闪烁,同样璀璨:“这里的灯光也很亮,像你脑子里的灵感。”
他们用这种方式,分享着彼此的世界,将思念具象化为一条围巾的温度、一片星空的景象、一盏城市灯火的光芒。分离的日子,因为这些用心的分享和守望,并不显得漫长难熬,反而充满了对下一次见面的期待和各自努力的动力。凌空知道,苏暮雨在国内也在努力提升自己,她报了一个线上高级项目管理课程,还在自学德语基础。他们像两颗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星辰,在各自的轨道上努力发光,并因为知道另一颗星的存在,而更加坚定和明亮。
、“‘新章’的序曲:适应、成长与静待花开”
两个月的时间倏忽而过。凌空逐渐适应了慕尼黑的生活节奏。他能熟练地在超市采购,能做几道像样的家常菜,能用简单的德语进行日常问候和购物,也在实验室里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节奏。研究工作虽然挑战重重,但方向愈发清晰,与同事的合作也渐入佳境。
他依然会想念家乡的饭菜,想念亲友的喧闹,更想念苏暮雨在身边时的温暖踏实。但这种想念,不再是最初那种空落落的彷徨,而是转化为了更深的牵挂和更强大的前行力量。他清晰地知道自己为何而来,要往何处去。
秋天的慕尼黑,天空湛蓝如洗,古老的建筑在阳光下沉淀着历史。凌空围着那条灰色围巾,走在去往实验室的路上,脚步沉稳。异国的新章已经翻开,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也蕴藏着无限的可能。他正在这场孤独与成长并存的旅程中,一步步地探索、适应、碰撞、思考。而他心中始终亮着一盏来自东方的温暖灯火,那是他的归途,也是他勇气的源泉。静待花开,各自努力,顶峰相见——这是他们共同的期许,也是这个秋天,最动人的序曲。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