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式进入了闷热多雨的黄梅季节。空气湿漉漉的,仿佛能拧出水来,黏腻地附着在皮肤上。公寓的窗户玻璃上总蒙着一层薄薄的水汽,窗外世界的轮廓变得模糊而柔和。然而,在这片外在的潮湿与闷热中,凌空与苏暮雨的小家,却如同一方恒温恒湿的生态舱,维持着内在的秩序、宁静与不断滋长的生机。
、“‘项目’攻坚:凌空的‘群体韧性’与苏暮雨的‘跨部门协作’”
工作,依然是他们生活中占据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主旋律。两人都进入了新的项目周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机遇。
在交大智能系统实验室,凌空负责的“基于分布式元认知的多机器人群体韧性优化”项目进入了关键的算法验证阶段。这个课题延续了他在慕尼黑时期的核心思想,但更加深入,旨在让机器人群体不仅能通过“元认知”(对自身认知状态的监控与调节)应对个体故障,更能通过个体间的信息交互与联合决策,在部分通信中断或环境剧变等极端情况下,依然能保持整体任务的推进能力,即所谓的“群体韧性”。
这要求他将之前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数学模型,转化为能够在仿真环境和实体机器人平台上稳定运行、经得起反复测试的复杂算法。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实验室里,与庞大的代码为伴,在仿真的虚拟世界中调整着无数个参数,观察着由一个个像素点代表的机器人如何在预设的“灾难场景”中挣扎、学习、协作或失败。屏幕上的曲线图和数据流,是他战斗的沙盘。有时,一个微小的逻辑漏洞就可能导致整个仿真系统在运行数小时后崩溃,需要他像侦探一样,从浩如烟海的日志文件中寻找蛛丝马迹。这种高强度的、需要极致耐心和逻辑思维的工作,常常让他回到家后,大脑依然处于高速运转后的余韵中,眼神都有些发直。
【技能面板提示:投入‘群体韧性算法’项目攻坚。‘复杂系统建模’熟练度提升,经验+30。‘代码调试与优化’熟练度提升,经验+25。‘耐心’隐性属性得到锤炼。当前等级:复杂系统建模(精通 35/500),代码调试与优化(精通 60/500)。】
而苏暮雨这边,晋升为项目副经理后,她接手了一个涉及市场、研发、生产等多个部门协同推进的新产品导入项目。这不再仅仅是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更需要她扮演枢纽角色,协调资源、推动进度、化解矛盾。她需要组织无数次会议,聆听不同部门带着各自立场和利益的诉求,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寻找共识和推进路径。她的工作从面对具体的“事”,更多转向了协调复杂的“人”。
每天,她需要处理大量的邮件、会议纪要和汇报材料,手机里的工作群消息几乎从未停歇。有时,为了一个关键节点的决策,她需要与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反复沟通,措辞谨慎,既要坚持项目目标,又要顾及各方颜面和实际情况。这种“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工作,消耗的是她的心力与情商。下班回到家,她常常感到一种言语上的疲惫,只想放空自己,享受片刻的安静。
、“‘瓶颈’时刻:沉默的餐桌与无声的支持”
即便是最和谐的旋律,也可能出现短暂的休止符。在项目推进最焦灼的一段时间里,家庭的氛围也难免受到一丝影响。
某个周三晚上,凌空因为一个棘手的算法收敛性问题,在实验室待到很晚才回来,眉头紧锁,连晚餐都是匆匆扒了几口,便又坐到了书房的电脑前,继续尝试各种可能的优化方案。而苏暮雨则因为白天一个跨部门协调会议进展不顺,对方部门负责人态度强硬,让她感到有些挫败和心烦。
餐桌上,难得的有些安静。往常他们会交流各自一天的见闻,此刻却都显得有些沉默。凌空沉浸在自己的算法迷宫中,咀嚼食物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苏暮雨看着他明显带着倦容的侧脸,以及那几乎没有动过的青菜,本想关心几句,话到嘴边,又觉得自己的烦恼似乎有些“微不足道”,或者担心打扰他的思路,最终只是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叹,默默地将自己碗里的汤喝完。
这不是争吵,甚至算不上矛盾,只是一种因各自沉浸在工作压力中而产生的、短暂的“低气压”。然而,他们都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丝异样。
饭后,凌空依旧扎在书房。苏暮雨收拾完厨房,没有像往常一样也去书房加班或看书,而是抱着笔记本电脑窝在了客厅的沙发上。她需要一点空间来消化自己的情绪。
大约一小时后,凌空从书房出来倒水,看到客厅只开了一盏落地灯,苏暮雨蜷在沙发里,屏幕的光映着她的脸,显得有些疲惫和落寞。他脚步顿了一下,接完水后,没有立刻返回书房,而是走到沙发旁坐下。
“项目不顺利?”他声音不高,带着一丝试探。
苏暮雨抬起头,有些意外他会主动过来,勉强笑了笑:“还好,就是有点累。你呢?那个收敛性问题有头绪了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