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并非总是阳光明媚的公园漫步。当凌空一家沉浸在“温暖稳态”中时,成长的波澜也如期而至,考验着他们新建立的生活哲学和情感内核的韧性。
一、“‘挫折’突降:小世界的第一次真正风雨”
凌曦在幼儿园的生活,一直算是顺风顺水。有豆豆这个好朋友,老师们也喜欢他的聪明伶俐(偶尔的小固执在老师看来也是个性使然)。然而,三岁多孩子的“小社会”,其复杂程度有时超乎成人想象。
一场风波毫无征兆地降临。
事情起源于一组昂贵的、可拼接的轨道车玩具。那是班级里的“热门资源”,通常需要轮流玩。凌曦非常喜欢,轮到他的时候总是格外珍惜。这天,他正专注地搭建一个复杂的立交桥,另一个叫壮壮的孩子(性格比较强势)也想玩,不等轮换,直接上手就要抢走凌曦手中的核心部件。
凌曦护住玩具,据理力争:“是我的时间!还没结束!”
壮壮仗着个子稍高,用力一推,凌曦踉跄着坐在地上,手里的部件也被抢走。委屈、愤怒、还有被侵犯的不甘瞬间淹没了凌曦。他没有像以前那样寻求老师帮助,而是在冲动之下,爬起来冲过去,也用力推了壮壮一把,并试图抢回玩具。
两个孩子扭打在一起,哭声引来了老师。
在老师看来,这是明显的互相攻击行为。虽然了解了起因是壮壮抢玩具在先,但凌曦的还手也被视为需要纠正的“用暴力解决问题”。老师公平地批评了双方,并取消了两人当天玩轨道车的资格。
这对凌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打击。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双重委屈——被抢了玩具,还被惩罚。整个下午他都蔫蔫的,放学时,眼睛还是红肿的。
苏暮雨接到他时,立刻察觉到了儿子的异常。凌曦扑进妈妈怀里,抽噎着断断续续地讲述了经过,小脸上写满了“不公平”和“伤心”。
二、“‘教育’困境:理念碰撞与情感抚慰的平衡”
晚上,凌家召开了一场小小的家庭会议。
凌曦的情绪已经平复一些,但依旧耿耿于怀:“壮壮是坏孩子!他先推我的!老师为什么也说我?”
王亚琴心疼外孙,忍不住说:“就是,那孩子太霸道了!我们小曦是自我保护!老师各打五十大板,是不太公平。”
苏暮雨搂着儿子,温柔地抚着他的背,没有立刻评判,而是先充分共情:“妈妈知道你很委屈,心爱的玩具被抢了,还被推开,肯定又生气又难过。你觉得老师没有完全理解你,对吗?”
凌空则陷入了思考。他的【逻辑分析】本能启动,分析着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和规则逻辑。但同时,他新近提升的【共情力】让他更能体会儿子的感受。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典型的“挫折教育”场景,但如何处理,远比理论复杂。
如果单纯强调“不能打人”,可能会让凌曦觉得自己的正当防卫被否定,变得怯懦;如果一味认同他的“还击”,又可能强化他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倾向。
“这是一个关于‘界限’和‘方法’的问题,小曦。”凌空蹲下来,平视着儿子的眼睛,“爸爸首先要肯定你,保护自己的东西,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没有错。这是你的‘界限’。”
凌曦看着爸爸,似懂非懂。
“但是,”凌空话锋一转,“推开小朋友,是一种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的方法。就像我们之前练习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既能保护你的玩具,又不会让你和小朋友都受伤,甚至被老师批评呢?”
凌曦想了想,小声说:“我可以大声喊老师……”
“对,这是一个办法。”凌空肯定道,“或者,你可以紧紧拿着玩具,非常严肃、大声地对壮壮说:‘这是我的时间,请你还给我!我不允许你抢!’有时候,坚定有力的语言,比手更有力量。”
苏暮雨补充道:“而且,我们要记住,无论如何,保护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如果对方非常不讲道理,或者有危险,第一时间躲开并找老师,是更聪明的选择。”
他们没有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引导凌曦思考行为的后果和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他们也接纳并安抚了他的负面情绪,让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都是他倾诉和寻求支持的港湾。
凌空在当晚的记录中写道:“对象遭遇首次较为复杂的社会性挫折。核心矛盾:自我权益保护与群体规则遵守的冲突。教育重点:需在肯定其维护自身界限的正当性基础上,引导其学习更有效、更文明的冲突解决策略。家庭作用:提供情感支持与安全空间,同时进行认知引导,帮助其构建更成熟的社会行为模式。此过程,亦是抚养者【挫折教育引导】技能的重要实践场。”
三、“‘系统’升级:从处理危机到构建免疫”
这次事件,仿佛是对凌空家庭新“系统”的一次压力测试。他们不仅需要处理眼前的危机,更需要思考如何帮助凌曦构建应对未来更多挫折的“心理免疫系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