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勤队:由沙里温牵头,整合五域商队与民夫,建立“跨域补给线”——中原提供粮草,草原提供马匹,西方提供军械,南方提供疗伤草药,东方提供船只运输,每个补给节点由五域代表交叉监督,确保物资不被克扣、及时送达。
小豆子和阿古拉主动请缨,担任前线信使。他们的羊毛账本成了“北境军情图”,阿古拉用木炭画下北境的山川、隘口,标注出蛮盟的布防位置;小豆子则跟着后勤队,记录每个补给节点的物资储备情况,遇到延误或短缺,立刻用特制的“烽火信号”传递消息。两人骑着快马,在前线与中枢之间穿梭,好几次险些陷入蛮盟的巡逻队,靠着对地形的熟悉才化险为夷。
三、御驾亲征稳军心,分化蛮盟破强敌
就在联军集结之际,燕云郡传来噩耗:蛮盟攻破燕云郡治所,烧杀抢掠,百姓死伤惨重,还将被俘的天枢士兵绑在城墙上,逼迫守军投降。消息传来,联军士气低落,部分士兵出现畏战情绪。
“陛下,此时需您御驾亲征!”陈策进言,“将士们见陛下与他们共赴前线,士气必振;北境百姓也会感念陛下体恤,全力支持联军。”
乔郓毫不犹豫,当即穿上铠甲,带着两名侍卫,赶赴燕云郡前线。刚到联军大营,就看到士兵们士气低迷,有的甚至在偷偷抹泪。乔郓走上高台,拔出腰间的天枢剑,高声道:“将士们,北境是我们的家园,百姓是我们的同胞!蛮盟烧杀抢掠,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若我们退缩,我们的妻儿老小都将沦为奴隶!朕与你们并肩作战,生则同生,死则同死,不灭蛮盟,绝不还朝!”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大营上空。士兵们抬头望着乔郓坚毅的眼神,想起被蛮盟残害的百姓,士气瞬间高涨,齐声高呼:“不灭蛮盟,绝不还朝!”
与此同时,乔郓采纳陈策的“分化之策”——蛮盟虽由四部落组成,但内部矛盾重重:瀚北蛮部野心最大,想独占北境,其他三部只是被胁迫或利诱。乔郓派使者携带重礼,秘密会见漠西、林北部落首领,承诺“若脱离蛮盟,天枢将与你们建立贸易关系,开放北境互市,供应粮食与布匹;之前被瀚北蛮部吞并的草场,天枢将协助你们收回”。
漠西部落首领本就不满瀚北蛮部独吞劫掠所得,又担心天枢联军势大,最终选择倒戈,在深夜突然袭击瀚北蛮部的侧翼,造成蛮盟大乱。林北部落见状,也率军撤离,蛮盟瞬间从十万铁骑缩减至六万,实力大减。
四、镇北关决战,五域同心破蛮盟
联军抓住时机,向燕云郡的蛮盟主力发起总攻。乔郓坐镇中军,陈策指挥战术,周壮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冲入敌阵:
- 草原骑兵如旋风般穿插,将蛮盟阵型分割成数块;
- 西域弓弩手在阵后精准射击,蛮盟士兵纷纷倒地;
- 中原步兵推着盾牌阵,稳步推进,逐步压缩蛮盟的活动空间;
- 东方水师陆战队迂回到蛮盟后侧,烧毁了他们的粮草大营;
- 南方工兵挖掘的战壕与陷阱,让蛮盟铁骑难以发挥优势,不少战马陷入陷阱,士兵被联军围歼。
乔郓在阵前亲自擂鼓助威,鼓声震天,联军将士越战越勇。小豆子和阿古拉在阵后传递情报,看到一名蛮盟将领想偷袭乔郓,阿古拉立刻摘下腰间的号角,吹响了预警信号;小豆子则捡起一块石头,狠狠砸向那名将领的坐骑,为护卫争取了时间。
激战一日一夜,蛮盟主力被歼四万,瀚北蛮部首领被周壮一枪刺穿胸膛,剩余残部仓皇北逃。联军收复燕云郡与镇北关,解救了被俘的百姓与士兵。当乔郓走进燕云郡时,幸存的百姓纷纷跪倒在地,哭喊着“谢陛下救命之恩”,有的还将家中仅存的粮食、衣物送给联军,表达感激。
战后,乔郓没有下令追击,而是让联军原地休整,安抚百姓,重建边境堡垒。他深知,彻底消灭蛮盟不现实,北境的安宁需要“军事威慑+贸易安抚”双管齐下。
五、战后革新,巩固北境,完善共治
北境战事暂歇,乔郓在镇北关召开“战后复盘大会”,邀请五域议事院代表、联军将领、地方官员、百姓代表共同参与,直面战争中暴露的问题:
- 制度层面:战时决策流程虽已简化,但仍存在信息传递滞后的问题;地方与中枢的军事协同仍需加强;
- 军事层面:五域兵种协同不够熟练,部分将领缺乏联合作战经验;北境堡垒防御设施老化,难以抵御大规模进攻;
- 民生层面:边境百姓缺乏有效的战时避难机制,战后重建资金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乔郓推出“北境稳固三大革新”:
1. 设立“北境都护府”:由五域将领共同担任都护,统管北境军事防御,平时保持三万联军常驻,战时可快速动员五域兵力,都护府的决策需向议事院报备,接受监察署监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