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曹丕的大军已抵达广陵前线。时值初秋,长江浩渺,烟波荡漾。然而,对岸的景象却让魏军上下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长江南岸,从石头城到江乘,连绵数百里,旌旗招展,营寨密布,仿佛有无数军马严阵以待。楼橹林立,甲胄的反光在江雾中若隐若现,透出一股森然的杀气。更有巨大的战船游弋江心,声势骇人。
曹丕伫立龙舟之上,遥望对岸,眉头紧锁。他虽知东吴必有防备,却未料到声势如此浩大,军容如此严整。“东吴…竟有如此实力?”他喃喃自语。
其实,这大多是安东将军徐盛设下的疑兵之计。他用芦苇、木料扎成篱栅,上覆草席、军衣,伪装成城寨和士兵,又将所有可用船只尽数陈列江上,虚张声势,竟成功营造出千军万马、严阵以待的假象。
恰在此时,天公亦不作美。秋季江水暴涨,波涛汹涌。曹丕所乘的龙舟在风浪中剧烈摇晃,一次猛烈的侧倾,几乎将这位天子掀入江中,幸得左右侍卫拼命拉住,才免于溺毙之灾。众人惊出一身冷汗。
惊魂甫定的曹丕,召集群臣:“以诸位之见,孙权会亲自前来迎战吗?”
多数将领认为,魏帝亲征,声势浩大,孙权必会亲临前线督战。唯有侍中刘晔持不同看法:“陛下,孙权用兵狡猾,今既已设下如此坚固防线,知其难以速胜,必不愿亲冒矢石。彼必安居建业,遥控指挥。”
曹丕望着对岸那连绵的“营寨”和滔滔江水,又回想起刚才惊险一幕,心中的锐气已被挫去大半。再想到后方虽稳固,但长途远征,耗费实在巨大,若再次无功而返,实在有损天子威仪。
良久,他长长叹息一声,那叹息声中充满了无奈与不甘:“彼有人焉,未可图也。固天所以隔南北乎!”他终于承认,长江天堑,加上孙权麾下良臣猛将的守备,绝非此刻可轻易逾越。
十月,曹丕下达了班师回朝的命令。第二次伐吴,再次以虎头蛇尾的方式告终。
消息传回洛阳,司马懿心中并无多少波澜。这个结果,似乎早在他的预料之中。他立刻着手安排迎接圣驾、安顿撤回军队、抚恤赏赐等一应事宜,一切处理得妥帖周到,仿佛那场千里之外的战事,只是他日常政务中需要平稳收尾的一个环节。
曹丕回到洛阳,面对的是井然有序的都城和毫无纰漏的交接。没有民怨,没有混乱,甚至国库的消耗都在可控之内。相较于前线的挫败,后方的稳固形成鲜明对比。
在一次叙功宴上,曹丕特意召司马懿近前,亲自为他斟了一杯酒,感慨道:“此次南征,虽未竟全功,然朝廷无虞,军需无缺,皆赖仲达坐镇之功。有卿在朝,朕无后顾之忧矣!”言语中的信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久,诏书下达,增赐司马懿食邑三百户,加授给事中,可随时入宫参议政事。这些荣宠,虽非直接兵权,却使其接近权力核心的程度更深,文臣领袖的地位更加巩固。
夜色中的司马府书房,司马懿看着诏书,脸上并无喜色。他走到窗前,望着南方。两次伐吴的失败,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长江的界限,也看到了曹丕能力的边界。而他在这一次次的“留守”中,积累的不仅是皇帝的信任和官位的晋升,更是一种无人可替代的、维系帝国运转的“不可或缺”的价值。
他知道,平静是短暂的。以曹丕的性格,绝不会就此甘心。下一次的风浪,或许已在酝酿之中。而他需要做的,就是让司马家在这风浪中,扎根更深,立得更稳。
喜欢司马老贼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司马老贼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