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器的部队且战且退,沿着预定的路线,将管亥的军队一步步引入了山谷之中。管亥追击心切,完全没有察觉到危险,带着大军一头扎进了山谷。当他发现两侧山壁陡峭,道路狭窄,意识到中计后,想要撤退已经来不及了。只见山谷出口处,徐荣和徐晃早已率领大军严阵以待,盾牌林立,刀枪如林,堵住了管亥的退路。
“管亥,今日就是你的死期!”成大器站在高处,身披铠甲,手持长剑,大声喊道。管亥见状,心中大怒,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但他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将领,很快便冷静下来,指挥军队组织防御。他命令士兵们背靠山壁,组成防御阵型,准备迎接成大器军队的进攻。
双方在山谷中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喊杀声震天。成大器的铁骑在这狭窄的山谷中难以施展优势,反而行动受限。但徐荣和徐晃指挥有方,他们根据地形调整战术,让士兵们分成小队,从不同方向发起攻击。士兵们配合默契,互相支援,逐渐占据了上风。管亥的军队虽然顽强抵抗,但在对方的猛烈攻击下,渐渐陷入了困境,伤亡不断增加。
就在管亥苦苦支撑之时,他突然听到后方传来一阵喊杀声。转头望去,只见一支军队打着何仪的旗号,如同一把利刃,从背后袭击而来。原来是何仪按照约定,派出了一部分兵力,趁着管亥与成大器激战正酣,从背后发动了突袭。
管亥腹背受敌,顿时阵脚大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士气大跌。成大器趁机发动总攻,一声令下,士兵们如潮水般涌来,喊杀声响彻山谷。管亥的军队在前后夹击下,彻底崩溃,四处逃窜。管亥在混战中奋力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被徐晃生擒。他的手下见大势已去,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成大器顺利地攻占了管亥占据的县城,进城后,他立刻安抚百姓。他深知,要想在青州站稳脚跟,不仅要靠武力,还要赢得民心。于是,他下令军队严守纪律,不得扰民,违令者严惩不贷。同时,他打开县城的粮仓,开仓放粮,救济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
消息传开后,青州百姓对成大器的军队赞不绝口。许多原本对成大器不满的百姓,也开始改变了看法,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成大器。街头巷尾,人们都在传颂着成大器的善举,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击败管亥后,成大器的威名在青州迅速传开。何仪和刘辟得知管亥已败,心中又惊又喜。他们深知成大器的实力,不敢再有任何反抗之心,纷纷派人前来表示愿意归顺。成大器对他们的归顺表示欢迎,他亲自接见了何仪和刘辟的使者,态度和蔼,承诺会善待他们和他们的部下。同时,他也要求何仪和刘辟将自己的军队进行整编,纳入到自己的麾下,听从统一指挥。
何仪和刘辟权衡利弊后,最终同意了成大器的要求。成大器派徐荣和徐晃前往何仪、刘辟的营地,对他们的军队进行整编。经过一番整顿,成大器不费一兵一卒,便收编了何仪和刘辟的军队,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壮大,麾下军队人数大增,粮草辎重也更加充足。
然而,成大器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站在县城的城墙上,望着青州广袤的大地,心中明白,青州最强大的势力——黑山军还未解决。黑山军占据着青州的北部,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黑山军军队精锐,装备精良,而且与当地的豪强关系密切,在青州北部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要想收服黑山军,绝非易事。
回到营帐后,成大器召集贾诩、徐荣等谋士将领商议对策。贾诩沉思片刻后,建议道:“黑山军实力强大,正面进攻恐怕难以取胜。他们占据有利地形,又有豪强支持,若是强攻,我军必将损失惨重。我们可以先派人去与黑山军的首领谈判,了解他们的诉求,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策略。以柔克刚,或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大器点头表示赞同:“文和所言极是。不过,派谁去谈判呢?此人不仅要有口才,还要有胆识,能够随机应变,在关键时刻维护我方利益,同时又能让黑山军首领接受我们的条件。”
徐荣想了想,说道:“我推荐一人,此人姓陈名群,字长文。他年少时便有奇才,熟读经史子集,善于辩论,思维敏捷。而且他为人正直,有胆有识,不畏强权。若是让他去与黑山军谈判,或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大器听后,立刻派人将陈群请来。陈群得知来意后,欣然应允:“将军信任,群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愿为将军分忧,为青州百姓谋太平。”
陈群带着成大器的书信和精心准备的礼物,前往黑山军的营地。一路上,他仔细思考着谈判的策略,设想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他抵达黑山军营地时,受到了黑山军士兵的严密盘查。陈群不卑不亢,出示了自己的身份和书信,最终被带入营地。
见到黑山军的首领张燕后,陈群先是恭敬地行了大礼,表达了成大器对他们的敬意,然后详细说明了成大器的来意。张燕坐在主位上,眼神犀利地看着陈群,沉默不语。他心中明白,成大器如今实力强大,若是与他为敌,恐怕难以取胜。但要让他轻易归顺,他又心有不甘,毕竟自己在青州北部经营多年,有着自己的势力和尊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