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器点头表示同意,他说道:“文和所言极是。那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行事?”
贾诩沉思片刻,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坚定:“主公可先派一支精锐部队,以护送张松回益州为由,进入西川。这支部队由华雄率领,他勇猛善战,威名远扬,可震慑西川守军。华雄在战场上的悍勇,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为我们的行动先声夺人。同时,我们再派张绣、徐荣等人率领大军,在后面接应。待华雄进入西川后,与张松等人里应外合,夺取关键城池,为大军开辟道路。如此一来,我们便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成大器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觉得此计甚妙。他当机立断,大手一挥,高声下令:“好!就依文和之计。命华雄率领五千精锐,护送张松回益州。同时,徐荣、张绣等人率领三万大军,在后面接应。务必做到行动迅速,出其不意,不可给刘璋丝毫喘息之机。”
华雄接到命令后,兴奋得满脸通红,双眼放光,摩拳擦掌地说道:“哈哈,终于又有仗可打了!这次我一定要在西川大显身手,让那些刘璋的手下知道我华雄的厉害!我定要冲锋在前,杀他个片甲不留,为大军打开一条血路。”他的声音充满了自信与豪迈,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张松也回到了益州,他与孟达、法正等人暗中联络,频繁往来,准备迎接成大器的大军。他们一面在刘璋面前为成大器说好话,言辞恳切,极力夸赞成大器的仁义与贤能,让刘璋放松警惕;一面又在暗中筹备粮草、兵器,不辞辛劳,四处奔走,为大军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每一粒粮草的筹备,每一件兵器的打造,都凝聚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
且说那曹操亲自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气势汹汹地前去征讨马腾和韩遂。一路上,军旗飘扬,马蹄声疾,尘土飞扬。这时候,荀彧站出来向曹操进言道:“主公,依我之见,应当让刘璋返回益州去主持大局。”
曹操听后,微微皱眉,有些疑惑地问道:“这是为何呢?刘璋此人性格懦弱,优柔寡断,能力平庸,让他回去能有什么作为呢?”
荀彧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解释道:“主公,虽然刘璋的确暗弱无能,但蜀中之地多有豪杰之士。如果我们能让刘璋回到益州,他必然会成为我们的一颗棋子,为我们牵制成大器。刘璋在益州,虽无大才,却能占据一方,成大器若想图谋西川,必定会与刘璋产生冲突。如此,我们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曹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续追问道:“可是,刘璋如此容易被收拾,又怎能成为我们抵挡成大器的旗子呢?”
荀彧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主公,您想啊,那些有大才能的人一旦被刘璋牵制住,就难以施展他们的抱负。而我们则可以趁机各个击破,将他们一一收服。如此一来,刘璋就是一个简单的对手,而是我们成就大业的关键所在啊!反观成大器雄韬大略,野心勃勃,实在是心腹大患,让刘璋为我们争取时间,我们便可集中精力对付马腾、韩遂,待平定北方,再回身收拾成大器。”
曹操听完荀彧的分析,恍然大悟,对他的计策赞不绝口:“妙啊,文若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让刘璋返回益州。”于是,曹操决定采纳荀彧的建议,让刘璋返回益州,以达到牵制各方势力的目的。
然而,就在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时,一个意外却突然发生了。刘璋的谋士黄权心思缜密,观察入微,察觉到了张松等人的异常举动。他心中隐隐感到不安,于是向刘璋进谏道:“主公,近日张松、孟达、法正等人行为举止颇为怪异,鬼鬼祟祟,我怀疑他们与外人勾结,图谋不轨。”
刘璋听后,心中一惊,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他连忙说道:“黄权,此事不可妄言。你可有证据?若无确凿证据,不可随意怀疑大臣,以免寒了众人之心。”
黄权摇头说道:“目前尚无确凿证据,但臣观察他们多日,总觉得他们心怀鬼胎。他们时常私下密会,言语闪烁,行为可疑。主公不可不防啊!”
刘璋沉思片刻,眉头紧锁,说道:“此事关系重大,若贸然行事,恐会冤枉好人。这样吧,你先暗中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若有发现,立即向我汇报。切不可打草惊蛇,务必小心行事。”
黄权领命而去,他加强了对张松等人的监视,安排亲信日夜盯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而张松等人也察觉到了异样,他们行事更加谨慎,却也知道,时间紧迫,必须尽快行动,否则一旦事情败露,后果不堪设想。
张松心急如焚,连忙派人送信给华雄,告知他事情有变,让他尽快率军前来。信中言辞急切,充满了担忧与焦虑:“情况危急,速来救援,否则大事不妙。”华雄接到信后,不敢耽搁,深知此事刻不容缓。他率领五千精锐,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向着益州进发。一路上,士兵们风餐露宿,不辞辛苦,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赶到益州,完成任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