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陈那充满邪异仪式感的画面像一根冰刺,扎在林栀的心头。危机感从未如此迫近和清晰。他不是一个疯狂的科学家,更像是一个被蛊惑的祭司,其背后隐藏的势力目的不明,却绝对危险。
“必须加快速度。”林栀找到秦屿,将看到的影像告知他。
秦屿脸色铁青:“我已经加强了看守,但看来常规手段对他效果有限。那种力量……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畴。”他立刻下令对Dr.陈实行最高级别的隔离,切断一切可能的对外联系,甚至连送餐都采用全自动无人流程,避免任何人与之接触。
同时,召集守护者的行动也必须提速。张老师和吴薇几乎不眠不休,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人脉和对古籍传说中线索的精准把握,艰难地筛选和联系着可能的“盟友”。这个过程无法大张旗鼓,只能依靠绝对的信任和隐秘的传递。
林栀则尝试主动运用星石。她不再只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尝试将地球的坐标、方舟的发现、以及面临的威胁,打包成一段强烈的意念讯息,通过星石向着星轨网络发送出去。这是一次冒险的尝试,她不知道会引来什么,但坐以待毙绝非选项。
做完这一切,她感到一阵虚脱,星石也变得温热。小月亮乖巧地靠在她身边,用小手轻轻抚摸星石,一股纯净的安抚能量缓缓流入,缓解了林栀的不适。
“妈妈,别怕。”小月亮的声音软糯却坚定,“星星们都在听。”
几天后,转机开始悄然出现。
先是图书馆古籍区。一位常年在此阅览甲骨文拓片、几乎从不与人交流的老先生,在一次擦肩而过时,忽然将一张纸条塞进林栀手中。纸条上只有一个古老的星官符号,旁边用极细的笔写着一个地址和时间。
接着,一位负责修复唐代敦煌绢画的女士,在归还一本古籍时,指尖“无意”地在某一页星图停留了片刻,那页星图恰好与苏晚晴笔记本里的某一页互补。
城市另一端,一位经营着古老茶馆、据说能卜算吉凶的盲眼老人,在某个清晨忽然让孙女挂出一幅罕见的星宿图,图的角落绘着一艘小舟的标记。
类似的信号零星出现,彼此看似无关,却隐隐指向同一个方向。这些人或许从未听说过星轨,但他们守护着与之相关的碎片化知识,或在血脉中传承着微弱的感应。Dr.陈的黑暗仪式和林栀的主动呼唤,如同投入静水的石子,终于激起了这些深藏力量的回应。
张老师激动不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晚晴当年说的‘线上的珍珠’,远不止我们知道的那些!”
约定的时间在深夜。地点是城市边缘一座废弃多年的老天文台。这里偏僻安静,不易察觉。
秦屿提前布置了外围警戒,确保绝对安全。林栀带着小月亮,与张老师、吴薇一同进入圆顶观测室。室内空旷破败,巨大的望远镜锈迹斑斑,但穹顶上残留的古老星图壁画却依稀可见。
没有灯光,只有月光从穹顶缝隙洒落。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就在林栀怀疑是否理解错了信号时,轻微的脚步声响起。
第一个人影出现在门口,是那位塞纸条的老先生。他沉默地走进来,找了一个角落坐下,闭目养神。
接着是那位修复绢画的女士,她对着林栀微微颔首,安静站立。
盲眼老人被孙女搀扶着走来,他虽看不见,却准确地面向了林栀的方向。
陆续地,又来了七八个人,有穿着朴素的农民,有气质儒雅的教师,还有一位身上带着颜料味的年轻画家。他们彼此并不交谈,甚至不看对方,却有一种无形的默契在空气中流淌。
没有人多问,仿佛他们都知道为何而来。
林栀走到众人中间,拿出星石。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将星石轻轻放在地上那块破损的、却恰好绘制着北极星区域的 mosaic 地砖上。
她拉起小月亮的手。小月亮似乎明白了什么,也将小手放在星石上,腕间的胎记湛蓝如玉。
林栀闭上眼睛,开始回想:想起苏晚晴的温柔与智慧,想起苏明远的期许,想起图书馆里弥漫的书香和星尘,想起飞船上看到的浩瀚星图,想起“本真之星”的呼唤,想起方舟的寂静与悲伤,想起Dr.陈那令人不安的仪式……所有的情感,所有的记忆,所有的决心,化为最纯粹的意念,注入星石。
小月亮感知着妈妈的情绪,也努力地想着外婆,想着星星的歌,想着那艘“好孤单”的方舟,她想把它叫醒,想和它做朋友……
星石开始发光,柔和却稳定。
仿佛被引导,角落里的老先生开始用极其古老的音调低声吟诵起一段祭文般的诗篇,那是关于星辰运行的古老歌谣。
修复绢画的女士轻轻哼起了一首无词的曲调,空灵悠远,像是来自敦煌壁画的飞天低语。
盲眼老人用手杖有节奏地轻敲地面,每一次敲击都暗合着某种韵律。
年轻的画家拿出随身画板,快速勾勒着流星的轨迹,笔尖摩擦纸面沙沙作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