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排水隧道的潮湿空气,仿佛凝固的冰冷油脂,黏附在皮肤上,渗入骨髓。林栀拉紧了冲锋衣的兜帽,将大半张脸隐藏在阴影之下,只露出一双在昏暗中锐利如鹰隼的眼睛。脚下战术靴的软底踩在积水和碎砾上,发出极其轻微、几乎被隧道深处永恒回荡的滴水声所掩盖的“沙沙”声。
她沿着“影舞者”地图上标注的红色路径,在迷宫般的支线隧道中快速穿行。手中的平板电脑屏幕保持着最低亮度,显示着不断更新的立体地图。代表她自身位置的光点,正沿着那条蜿蜒的红线,坚定不移地向着城市边缘移动。
每前进一段距离,地图上就会提前标注出前方的结构特征:一处需要俯身通过的坍塌区,一段水深及膝的淹没带,一个布满锈蚀钢筋需要小心攀爬的断口……“影舞者”的情报精准得令人发指,仿佛他亲自走过这条废弃多年的道路无数次。
这份精准,带来了效率,也带来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寒意。她就像一枚被精心放置在轨道上的棋子,沿着设计好的路径滚向未知的终点。
途中,她经过了一处地图上标记为“雨燕安全屋”的地方——一个隐藏在巨大排污阀背后的、极其隐蔽的检修舱。她谨慎地打开舱门,里面空间狭小,但存放着少量密封的淡水、高能量压缩食物、以及一套未拆封的医用级镇静剂和快速止血绷带。依旧是极致的实用和未雨绸缪。
她没有停留太久,只补充了水分,吃掉一管高能量膏剂,将医疗包纳入行囊,便继续上路。时间,是最大的敌人。
越靠近城市边缘,隧道的地势逐渐升高,环境也变得更加破败荒凉。人类活动的痕迹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猖獗的苔藓、真菌和偶尔窸窣跑过的、不怕人的硕大老鼠。应急灯的数量急剧减少,黑暗变得更加浓稠,不得不更多依赖平板电脑的微光照明和逐渐增强的方位感。
绝对的寂静,反而成了最大的噪音,放大着每一丝可疑的声响。
突然——
呜——!
一阵极其微弱、却穿透力极强的、仿佛某种大型机械低频运转的嗡鸣声,顺着隧道冰冷的岩壁,隐隐约约地传导过来!
林栀的脚步瞬间停滞,身体贴向潮湿的洞壁,屏住了呼吸。
不是“清道夫”的声波定位。这种低频震动更加浑厚、更有规律,带着工业时代的沉重感。
地图显示,她已经非常接近那条废弃的环城货运铁路线。这声音……
她快速操作平板,将地图比例尺放大,切换到历史图层叠加模式。一条早已被标注为“废弃停用”的铁路支线,与她现在所处的排水隧道,在前方大约一公里处,有一个古老的、用于检修的立体交叉点。
嗡鸣声……似乎正是从那个方向传来?
“幽灵列车”?
这个念头如同电流般闪过脑海。
她加快了脚步,心中的警惕提升到了最高级别。未知,往往意味着最大的风险。
前方的隧道逐渐变得宽敞,地面出现了废弃的铁轨和枕木残骸。空气中也开始混杂进一股淡淡的、属于润滑油脂和金属氧化物的特殊气味。
转过一个巨大的、支撑着无数管道的混凝土墩柱后,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
一个巨大的、仿佛地下教堂般的交叉枢纽出现在眼前。多条不同功能的隧道(排水、电缆、甚至还有一条更窄的蒸汽时代遗留的管道)在此交汇,空间高度足有十数米。正中央,一条相对宽阔的、铺设有完整铁轨的隧道横贯而过,这就是那条废弃的货运支线。
而此刻,最让林栀瞳孔收缩的是——
在那条横贯隧道的铁轨上,静静地停泊着一列……火车。
一列看起来极其古老、仿佛从上个世纪穿越而来的货运列车。
车头是老式的内燃机车,庞大的黑色钢铁身躯上覆盖着厚厚的油污和锈迹,大部分车窗都被金属板焊死,只有驾驶室侧面一两扇小窗透出极其微弱的、昏黄的光晕。后面拖着十几节同样破旧不堪的闷罐车厢,车厢壁上喷涂着早已模糊不清的货运标识和斑驳的涂鸦。
整列火车寂静无声,如同一条死去的钢铁巨蟒,匍匐在黑暗的轨道上。那低频的嗡鸣声,似乎正是从它的车头内部发出,表明它的引擎并未完全熄火,处于一种诡异的待机状态。
这就是“幽灵列车”?
它真的存在?而且……似乎在等她?
林栀隐藏在墩柱的阴影里,如同石像般一动不动,全力感知着周围的环境。平板电脑的地图上,代表她位置的光点已经几乎与代表“幽灵列车”的预设标记重合。
没有看到任何人影。
没有“清道夫”活动的迹象。
只有那列火车,散发着沉寂而诡异的气息。
是陷阱吗? “星轨”或者“清道夫”布置的?以霍华德的名义?
还是这本身就是“影舞者”安排的、匪夷所思的撤离方式?
无法判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