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的黑暗。
并非没有光的那种黑暗,而是更本质的、吞噬一切感官与存在的“无”。没有上下左右,没有时间流逝,没有声音,没有温度,甚至没有“自我”的明确边界。
林栀的“意识”——如果那还能被称为意识的话——便漂浮在这片无垠的“静谧之海”中。
这里是她最终的选择,也是她最后的庇护所。当那毁灭性的黑暗洪流沿着意识通道逆流而上,企图污染她、吞噬她、进而玷污方舟核心时,她做出了最决绝的应对:将自身意识核心、织梦者碎片残存的能量、连同部分方舟传递来的伟力,共同坍缩成一个极致的“点”,一个信息的奇点,以此作为诱饵和陷阱,将“影”的侵蚀本质彻底拖入并湮灭。
代价是巨大的。她的意识几乎被那场自我引爆撕裂、粉碎,如同星辰陨灭。为了不至于彻底消散,幸存下来的最核心的一点真灵,被迫陷入了最深度的自我封印,沉入了这片由她自身精神力构建的、同时也是囚禁她的绝对寂静之海。
这里是她意识的底层,是灵魂最后的避风港,也是近乎永恒的牢笼。
她“存在”,却无法“思考”。她“感知”,却无法“回应”。像一颗被遗忘在海底亿万年的珍珠,包裹着层层叠叠的、由自我保护本能形成的坚硬蚌壳,对外界的一切不闻不问,只是维持着最基础的存在。
然而,再坚硬的蚌壳,也并非完全隔绝。
变化,始于那指尖一缕微不可察的七彩流光闪烁之后。
在那片绝对的“无”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扰动”。
并非声音,也非光影。那是一种……“波动”。如同投入死寂湖面的一粒无限小的尘埃,荡开了一圈几乎不存在的涟漪。
这涟漪穿透了层层意识屏障,抵达了林栀沉睡的核心。
它带来的,是一段破碎的、失真的“信息束”。
……“……妈妈的手指……刚才有亮亮的、彩虹颜色的小星星……”……
一个稚嫩、模糊、带着哽咽和无限期盼的意念碎片,如同风中残烛,摇曳着闯入了这片死寂之地。它微弱得几乎立刻就要消散,却带着一种奇特的、温暖的穿透力,轻轻触碰了一下林栀那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核心”。
核心微微一颤。
一种难以形容的、极其细微的“悸动”,从那死寂的核心深处弥漫开来。不是疼痛,不是喜悦,而是一种……遥远的、近乎本能的“熟悉感”。那声音,那意念,仿佛连接着某根被深埋、被遗忘的弦。
波动很快平息,寂静再次笼罩。
但有些东西,不一样了。那绝对的“无”,似乎不再那么绝对了。仿佛有一颗微尘,落入了这片永恒之海。
不知又过了多久——在这里,时间没有意义——第二道涟漪悄然荡开。
这次带来的,是另一种“信息”。
……“……启动所有冗余备份系统……重点监控目标体能量场变化……”……
一个低沉、冷冽、却带着某种极力压抑的、几乎变调的命令声。这声音不像孩子的意念那样温暖,却更加“坚实”,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焦灼。它像一根冰冷的针,试图刺破这厚重的黑暗,虽然未能成功,却让那沉睡的核心再次感受到了一种外界的“压力”。
核心周围的“海水”,似乎微微动荡了一下。
紧接着,更多的、杂乱细微的涟漪开始不断传来。
……仪器运行频率的细微改变,一种被无形放大、如同潮汐般的嗡嗡声……
……远处舱门滑开的微弱气流声,以及两个急促却刻意放轻的脚步声……
……“……光谱特征比对无结果……但谐波序列显示有微弱共鸣……”一个较为苍老、带着惊疑不定的女声(张老师)……
……“……小月亮说的是真的……秦队,你看这里……”一个更年轻、带着激动颤抖的女声(吴薇)……
这些声音和感知碎片,不再是清晰的语言,而是化作了更原始、更混乱的“数据流”,不断冲刷、渗透着林栀的意识屏障。它们太微弱,太破碎,无法组成有意义的讯息,却像持续不断落下的水滴,开始一点点地、极其缓慢地侵蚀着那绝对的寂静。
沉睡的核心,开始被动地“接收”。
她依然无法思考,无法理解这些破碎的讯息意味着什么。她的意识主体依然沉浸在深度的自我修复与封闭中,如同电脑在宕机后进行的底层系统扫描和碎片整理,容不得丝毫打扰。
但某些更深处的东西,似乎被激活了。
在那片黑暗的“海床”之下,一些被爆炸震碎、被自我封印深埋的“记忆碎片”,开始受到这些外界微弱涟漪的扰动,隐隐闪烁着,试图浮起。
……一片温暖的怀抱,哼唱着不成调的摇篮曲,模糊的女性侧脸散发着柔和的光晕(苏晚晴)……
……冰冷的实验室,闪烁的屏幕,复杂的公式,以及一双透过镜片凝视她的、充满狂热与探究的眼睛(霍华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