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一份“显微镜报告”的诞生,直达天听
回到省委大院分配的单人宿舍,已经是深夜十一点。
房间不大,一张床,一张书桌,一个衣柜,陈设简单到了朴素的地步。窗外是省城璀璨的万家灯火,映照着这个渺小而安静的房间,仿佛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空气中还残留着从天悦府包厢里带回来的、那股奢靡的檀香与酒菜混合的气息,与这间屋子里的清冷格格不入。
林默脱下外套,随手搭在椅背上。
他没有丝毫的疲惫,也没有劫后余生的庆幸。那场鸿门宴里的交锋,李建国最后的疯狂与威胁,对他而言,就像是玩一场高风险的棋局,当他走出那扇门时,棋局的上半场便已结束。
现在,是下半场。
他走到书桌前,打开那台单位配发的、有些老旧的笔记本电脑。电脑开机缓慢,风扇发出嗡嗡的声响,像一个老人的喘息。
在等待开机的间隙,林默给自己倒了一杯凉白开,一饮而尽。冰冷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浇熄了方才沾染上的最后一丝燥火,让他的大脑变得前所未有的清醒与专注。
李建国以为他在虚张声势,以为他背后站着某个具体的“人”。
这是所有沉浸在关系网里的人最大的思维定式。他们相信人能胜天,相信人脉可以摆平一切,却忘了,有时候,天,是会塌的。
而他林默要做的,就是把天捅个窟窿出来。
电脑屏幕终于亮起,他新建了一个文档,没有命名,只是在洁白的页面上,敲下了第一行字。
《关于红星机械厂“死亡”真相的调查与反思——一个深化国企改革的“显微镜”样本》
他没有用官方报告那种四平八稳的标题,而是用了一种更接近新闻调查、更具冲击力的标题。因为他知道,这份报告的第一个读者,不需要官样文章。
他需要的是真相,是震撼,是一把能让他下定决心、斩断乱麻的刀。
接下来,林默的十指开始在键盘上飞舞。
他的脑海中,一幕幕画面自动浮现、组合、串联。
是红星厂门口,门卫大爷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和他口中“被自己人搞垮”的怨气。
是万宝路那间堆满模型的昏暗小屋,和他拿出来时,视若珍宝又充满恐惧的、那本尘封的真实账本。
账本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在林默的脑海里清晰地跳动着。
【一九九六年三月,厂里购入德国进口高精度机床五台,入账价值八百万。同年九月,以“设备磨损、技术落后”为由,折价八十万,出售给‘建国贸易公司’。】
【一九九七年一月,厂里核心技术“三号传动轴专利”,以“合作开发”名义,作价五十万,授权给‘建国贸易公司’永久使用。】
【……】
一笔笔交易,触目惊心。
林默将这些数据,与他从档案室里找到的、那些经过“脱敏”处理的官方报告,逐一进行对比。
左边,是官方报告里“盘活不良资产、减轻企业负担”的功绩。
右边,是真实账本里“监守自盗、掏空家底”的罪证。
黑与白,谎言与真相,被他用最冷静、最客观的文字并列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强烈对比。他不需要用任何煽情的词语去渲染,因为这些冰冷的数字本身,就是最响亮的控诉。
他就像一个冷酷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将红星厂这个已经死亡的样本,一层层地解剖开来。
他写的不是报告,而是一份尸检报告。
第一部分:【表皮】——官方叙事下的“光荣破产”。他引用了所有能找到的公开文件和当年的新闻报道,将一个因市场冲击、机制僵化而“不得不”进行改制,最终“平稳过渡”的国企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是李建国和他的保护伞们最希望被人看到的面貌。
第二部分:【肌肉与骨骼】——数据对比下的“定向输血”。这一部分,他将万宝路的账本作为核心证据,用图表和数据流向图,清晰地展示了红星厂的优质资产是如何一步步、以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名义,精准地流向李建国个人掌控的公司的。他甚至将两条时间线并列,一边是红星厂的亏损额度,一边是李建国新公司的利润增长,两条曲线,一条俯冲向地狱,一条昂扬向天堂,形成了最完美的讽刺。
第三部分:【内脏与病灶】——关键人物的“罪与罚”。他没有直接点名,而是用了“前厂长李某某”、“前总工程师万某某”这样的代称。他详细描述了万宝路这样懂技术、爱工厂的硬骨头,是如何被排挤、打压,最终心灰意冷地离开。又描述了“李某某”是如何利用制度漏洞,上下其手,将一个曾经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功勋企业,变成了自己的私人提款机。
写到这里,林默停了下来。他想起了李建国在饭局上那张不可一世的脸,和他最后那句“让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的威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