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街头巷尾,最近都弥漫着一股别样的气息,这股气息里既有对未知变革的期待,又夹杂着一丝担忧与不安。而引发这一切的,正是朝堂上热议的科举改革之事。在大魏,科举本就是选拔人才的关键途径,如同一条无形的绳索,串联起了无数寒门子弟的梦想,可如今,这绳索却要被重新编织,自然引得各方侧目。
金銮殿上,阳光透过琉璃瓦的缝隙,洒下一道道明亮却又带着几分肃穆的光柱。皇帝李世隆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凝重,目光缓缓扫过殿下一众大臣,清了清嗓子说道:“今日,朕想与诸位爱卿商讨一下科举改革之事。如今大魏内忧外患,柔然在边境虎视眈眈,国内又有诸多事务亟待处理,朕以为,现行的科举制度需做出变革,以选拔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在空旷的殿内回荡,如同洪钟鸣响,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一般,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陛下,这科举制度可是我大魏立国之本,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能说改就改?”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声音带着几分急切与惶恐,仿佛守护着什么珍贵的宝物,生怕被人夺走。他的脸上满是皱纹,此刻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眼睛瞪得滚圆,直直地盯着皇帝,似乎想用眼神说服陛下收回成命。
“是啊,陛下,” 另一位身形富态的大臣也附和道,肚子随着他的动作微微起伏,活像一个正在充气的皮球,“科举关乎天下士子的前途,贸然改革,恐会引起混乱,动摇国本啊!”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帕擦拭着额头冒出的汗珠,神色紧张,似乎这改革之事已经让他如临大敌。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持有不同意见。“陛下,老臣以为,时代在变,科举制度也应与时俱进。如今我大魏面临诸多挑战,急需能文能武、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现行科举过于偏重经史子集,对实务和谋略方面的考察不足。若能改革,定能为我大魏选拔出更多可用之才。” 一位身着蓝色官袍的中年大臣站出来,言辞恳切,目光坚定,他的眼神里透着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望,仿佛在向众人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
李天泽站在殿下,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暗自思忖。他深知科举改革的重要性,在如今大魏面临柔然威胁,内部又有吕家危机等诸多复杂局势下,改革科举,选拔出更多优秀人才,无疑是增强国力、应对危机的关键。想到此处,他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臣附议改革科举。如今大魏正处多事之秋,火器营的组建需要懂技术、善谋略的人才,边境防御也需有勇有谋之士。科举改革,可增设实务、军事等科目,广纳天下英才,为我大魏所用。”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如同利剑出鞘,划破了朝堂上的嘈杂。
皇帝李世隆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二皇子所言极是。朕意已决,科举改革势在必行。但具体如何改革,还需诸位爱卿细细商讨。”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林正风林相站了出来。他身着华丽的朝服,身姿挺拔,脸上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陛下,老臣以为,科举改革虽好,但也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可先在部分地区试点,观察效果后再逐步推广。同时,对于士子们的安抚工作也需做好,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他的声音不高,但沉稳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吐出,让人不得不信服。
皇帝李世隆微微颔首:“林相所言甚是。此事就交由林相牵头,二皇子协助,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改革方案。”
“臣遵旨!” 林正风和李天泽同时跪地领命。
退朝后,李天泽和林正风并肩走在御花园的小径上。春日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可两人的心情却并不轻松。“二皇子,此次科举改革,意义重大,但阻力也不小啊!” 林正风微微叹了口气,眼中透着忧虑,“那些守旧的大臣,定会想尽办法阻挠,我们需得小心应对。”
李天泽微微点头:“林相所言极是。不过,为了大魏的未来,再大的阻力我们也要克服。此次改革,不仅关乎科举,更关乎大魏能否在这乱世中崛起。” 他的眼神坚定,望着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改革成功后大魏繁荣昌盛的景象。
经过数日的精心谋划,李天泽和林正风带着详细的科举改革方案再次踏入朝堂。“陛下,关于科举改革,臣等已有初步方案。” 林正风上前一步,恭敬地呈上一本厚厚的折子,“首先,在考试科目方面,除保留传统的经史子集内容外,增设‘实务策论’科目,要求考生针对当下大魏面临的民生、经济、水利等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此考察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可出题让考生论述如何改善农田灌溉以提高粮食产量,或是应对突发灾荒的救灾策略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