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的梧桐巷,夏末的余温还未散尽,巷尾周爷爷家的桂花却已悄悄冒出花苞,风里开始飘着若有若无的甜香。文渊书坊的木门刚擦干净,苏晚就看见巷口停着一辆黑色轿车,车身上印着“上海老洋房文创”的字样——这是赵经理介绍的上海文创店老板林先生,特意来梧桐巷考察,想谈南北老巷文创合作。
“苏晚女士,久仰大名!”林先生刚下车就快步走来,手里提着个牛皮纸礼盒,“我在南京文创店见过你们的‘京华遇巷’帆布包,后来又看了王爷爷天津表演的视频,一直想来梧桐巷看看,今天终于如愿了。”他打开礼盒,里面是一本上海老洋房的摄影集,“这是我们文创店的主打产品,记录了上海几十栋老洋房的故事,想跟你们的梧桐巷故事做个呼应。”
苏晚接过摄影集,翻开第一页,就是一栋红砖墙的老洋房,窗台上摆着白色的绣球花,和梧桐巷的青瓦白墙截然不同,却同样透着岁月的温润。“您太客气了,”她递上一杯刚泡好的桂花茶,“咱们先在巷里走走,让巷里的老人们,给您讲讲梧桐巷的故事,也看看咱们的体验项目,说不定能找到合作的灵感。”
两人刚走到忆槐亭,就看见张奶奶坐在石凳上剪剪纸,竹篮里放着刚剪好的“桂花”图案——花瓣层层叠叠,还沾着细碎的金粉,在阳光下闪着光。“张奶奶,这位是上海来的林先生,想看看咱们的剪纸手艺。”苏晚介绍道。张奶奶赶紧放下剪刀,拿起一张桂花剪纸递过去:“林先生,这是我为下个月的桂花节准备的,到时候巷里满是桂花香,剪些桂花贴窗户上,更热闹。”
林先生接过剪纸,指尖摩挲着细腻的纹路,忍不住赞叹:“这手艺太精致了!我们上海老洋房里,也有不少剪纸装饰,不过大多是西式纹样,要是把梧桐巷的中式剪纸和老洋房结合,说不定会有新惊喜。”张奶奶眼睛一亮:“那我下次可以试试剪老洋房的窗户,咱们南北结合,肯定好看!”
正聊着,王爷爷提着二胡走来,看到林先生,笑着说:“听说你是上海来的?我年轻时去过上海,听过那里的评弹,跟咱们的二胡不一样,却都好听。”说着就坐在石凳上,拉起了《茉莉花》的变奏曲——这段曲子里,他悄悄加了点评弹的调子,既有江南的柔,又有上海的雅。林先生听得入了迷,等琴声停了,立刻说:“王爷爷,您这曲子太妙了!我们文创店经常办小型演出,要是能邀请您去上海,跟评弹艺人合作一场,肯定能吸引很多人。”
王爷爷笑着点头:“只要能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我就去!到时候我再拉段《槐巷春声》,让上海的人也听听咱们老巷的春天。”
中午在老面馆吃饭,吴叔特意做了“梧桐巷四季菜”——春有荠菜馄饨,夏有凉拌黄瓜,秋有桂花糖芋苗,冬有酱鸭(提前卤好的),摆了满满一桌子。林先生尝了口桂花糖芋苗,忍不住说:“这味道太地道了!我们上海也有糖芋苗,但做法不一样,要是把梧桐巷的桂花糖芋苗做成速食包装,放在文创店卖,肯定受欢迎。”
吴叔眼睛一亮:“我以前也想过,就是不知道怎么包装。林先生,你要是有办法,咱们可以合作,让更多人吃到梧桐巷的味道。”苏晚笑着说:“咱们可以做个‘梧桐巷味道’系列,除了桂花糖芋苗,还有吴叔的酱鸭、张奶奶的桂花糕,都做成便携包装,跟文创产品搭配着卖。”
下午,苏晚带着林先生去记忆馆,孙爷爷正在整理老物件,桌子上摆着一台老式收音机,旁边放着一张上海老唱片。“林先生,这是我年轻时从上海买回来的唱片,里面是评弹《珍珠塔》,”孙爷爷拿起唱片,“以前没有CD的时候,就靠这台收音机和唱片听戏,现在还能转呢。”他打开收音机,放上唱片,婉转的评弹声立刻在记忆馆里响起,林先生跟着轻轻哼唱:“这是我小时候听我外婆唱过的,没想到在梧桐巷还能听到。”
孙爷爷笑着说:“咱们老巷的老物件,跟上海的老东西,其实是相通的,都是老百姓的生活记忆。林先生,你要是想做南北老巷文化展,我这里有很多老物件,可以借给你展出,也想看看上海的老洋房里,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林先生激动地说:“太好了!我们文创店有个小展厅,正好可以办‘南北老巷记忆展’,一边摆梧桐巷的老收音机、剪纸,一边摆上海老洋房的唱片、西式摆件,再配上咱们的文创产品,肯定能让更多人了解南北老巷的文化。”
离开记忆馆,林先生看着巷里的老房子,忍不住说:“梧桐巷的美,在于它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这是很多旅游景点没有的。我们上海文创店,可以帮你们宣传‘文化之旅’,让更多上海人来梧桐巷体验,也把上海的老洋房旅游介绍给你们,咱们互相推广,让南北老巷连起来。”
苏晚笑着点头:“咱们可以做个‘南北老巷双城游’线路,游客先去上海看老洋房,再到梧桐巷体验老巷生活,既能感受西式建筑的美,又能体会中式老巷的烟火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