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冰粉太好吃了!比我在杭州吃的桂花冰粉更有特色!”一位戴草帽的女士尝了一口,立刻跟吴叔打听做法,“我回家能不能自己做?需要哪些材料啊?”吴叔笑着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详细的配方:“槐花要选新鲜的,晒干后磨成粉,煮的时候要小火慢慢搅,不然容易结块。您要是喜欢,下次来梧桐巷,我教您亲手做。”
林晓带着上海工作室的学生来体验那天,梧桐巷更是热闹。20个穿着统一白色T恤的年轻人,围在孙爷爷和张奶奶身边,认真学习刺绣和剪纸。林晓拿着孙爷爷教她绣的槐花手帕,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就是梧桐巷刺绣的魅力,每一针都带着温度,把江南的温柔和上海的精致都融进去了。以后咱们在上海的工作室,也要这样教大家做有故事的手作。”
学生们听得认真,有的跟着孙爷爷绣槐花,有的跟着张奶奶剪洋房,还有的围着吴叔学做槐花糕,整个巷子都充满了年轻人的笑声。“我以前觉得非遗手艺很老气,今天才知道原来这么有意思!”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举着自己绣的槐花,兴奋地说,“我要把它带回上海,挂在我的工作室里,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的刺绣。”
七月底的一天,上海非遗博物馆的李馆长突然造访梧桐巷。他带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下个月上海要举办‘南北非遗融合展’,组委会想让咱们梧桐巷牵头,联合上海的苏绣、北京的景泰蓝,做一个‘三地非遗联展’的展区,还想让孙爷爷、张奶奶、吴叔现场展示手艺,跟其他地方的手艺人交流经验。”
孙爷爷一听,立刻放下刺绣绷子:“太好了!我早就想跟上海的苏绣师傅聊聊,看看能不能把他们的针法融入咱们的刺绣里,让‘槐巷洋房’的图案更精致。”张奶奶也点头:“我可以跟北京的景泰蓝师傅学学配色,下次剪剪纸的时候,加点景泰蓝的蓝绿色,肯定更亮眼。”吴叔则笑着说:“我准备带些槐花冰粉和槐花糕去,让其他地方的手艺人尝尝梧桐巷的夏天味道,说不定还能学些新的点心做法。”
李馆长拿出展区设计图,递给苏晚:“咱们的展区在展馆一层的中心位置,分为展示区和体验区,展示区放咱们的刺绣、剪纸、点心礼盒,体验区可以让游客跟着你们学简单的手作。另外,组委会还想让咱们做一个‘南北非遗故事墙’,把梧桐巷与上海、北京的文化缘分写上去,让游客更了解三地非遗的融合过程。”
苏晚接过设计图,仔细看了一遍,点头说:“没问题!我们明天就开始准备,孙爷爷负责整理刺绣作品,张奶奶准备剪纸和故事墙的素材,吴叔研发新的点心品种,我和夏冉对接展区布置的细节,保证按时完成准备工作。”
接下来的二十天,梧桐巷的人们都投入到紧张的筹备中。孙爷爷把“槐巷映洋房”“桂巷映洋房”“樱巷映洋房”三幅代表作找出来,又赶绣了一幅“三地非遗融”的新作品——画面上,梧桐巷的槐树、上海的洋房、北京的四合院交织在一起,槐花、桂花、梅花点缀其间,用的是融合了苏绣针法的新绣法,针脚比之前更细腻。
张奶奶则剪了一套“南北非遗”主题剪纸,有拿着刺绣针的梧桐巷姑娘、绣着洋房的上海苏绣师傅、制作景泰蓝的北京手艺人,每一张剪纸都栩栩如生。她还收集了梧桐巷与上海、北京文化交流的老照片,有孙爷爷在上海非遗博物馆展览的照片,有张奶奶参加北京剪纸比赛的照片,还有吴叔跟北京点心师傅交流的照片,准备贴在故事墙上。
吴叔则研发了新的“三地融合”点心——槐花景泰蓝酥,把槐花馅包在酥皮里,捏成景泰蓝的纹样,再用可食用色素点缀,既好看又好吃;还有“南北桂花糕”,在传统桂花糕的基础上,加入了北京的蜂蜜和上海的椰蓉,口感更丰富。“到时候我把这些点心放在透明的礼盒里,摆在展示区,让游客一看就有食欲。”吴叔一边试做点心,一边跟夏冉说。
夏冉和苏晚则忙着跟组委会对接展区布置,确定展示区的灯光、体验区的桌子摆放,还有故事墙的尺寸。夏冉还设计了“三地非遗体验券”,游客可以凭券体验刺绣、剪纸、点心制作中的任意一项,还能免费领取一张张奶奶的迷你剪纸。
八月十五日,“南北非遗融合展”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梧桐巷的代表团——孙爷爷、张奶奶、吴叔、苏晚、夏冉,带着精心准备的作品和点心,准时出现在展区。展区里,“三地非遗融”的刺绣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张奶奶的“南北非遗”剪纸和吴叔的“三地融合”点心礼盒,故事墙上的老照片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开幕式结束后,游客们纷纷涌向梧桐巷的展区。孙爷爷坐在体验区的绣架前,教大家绣简单的槐花图案,一位北京的景泰蓝师傅凑过来,看着他的绣法忍不住称赞:“您这针法融合了苏绣的细腻,还保留了自己的特色,真是太妙了!下次我做景泰蓝的时候,能不能借鉴您的配色?”孙爷爷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咱们手艺人就该互相学习,让非遗手艺更有生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