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奶奶的“云上剪纸课”同样热闹。她教孩子们剪贝壳纹样,先在元宇宙展厅里展示3D剪纸过程,再一步步讲解剪法。“剪贝壳的时候,要先剪轮廓,再挖里面的小细节,就像咱们剥贝壳一样,要小心仔细。”她一边说,一边对着镜头演示,屏幕里的孩子们跟着剪,有的还发挥创意,在贝壳上剪了槐花纹样,说要“把梧桐巷的味道带到海岛上”。
吴叔的“云上点心课”最受孩子们欢迎。他教孩子们用“贝壳点心模具”做海苔槐花糕,先在镜头前演示揉面团、压模具的步骤,再让洞头的老师帮忙指导现场操作。孩子们做好点心后,纷纷举着自己的作品对着镜头展示,有的点心形状虽然歪扭,却满是童趣。“小朋友们做得都很棒!”吴叔笑着说,“下次咱们可以试试在点心里加些洞头的海鲜碎,做出更有海岛特色的味道。”
洞头的陈师傅也通过元宇宙展厅给两地孩子上了贝雕课。他在镜头前演示如何打磨贝壳、雕刻纹样,还教孩子们把梧桐巷寄来的剪纸贴在贝壳上,跟着纹样雕刻。“大家看,把剪纸和贝雕结合,就能做出独一无二的作品。”陈师傅举起自己的作品——贝壳上刻着剪纸槐树纹样,边缘还镶了细细的银丝,“就像梧桐巷的手艺和洞头的手艺,放在一起才更精彩。”
夏令营期间,“山海非遗云展”也同步开放。元宇宙展厅里,两地孩子的作品被整齐地陈列着:有绣着海浪纹样的香囊,有刻着槐花纹样的贝雕,有剪着渔船图案的窗花,还有用“贝壳点心模具”做的海苔槐花糕模型。不少家长也登录元宇宙展厅参观,有的还在“云上留言墙”写下感受:“没想到隔着千里,孩子也能学到这么地道的非遗手艺,还能认识海岛的小伙伴,太有意义了!”
夏令营闭营那天,元宇宙展厅里举办了“山海非遗成果展”。梧桐巷的手艺人、洞头的非遗传承人、两地的孩子和家长都聚集在虚拟展厅里,看着屏幕上的作品,互相点赞交流。孙爷爷和陈师傅还在线上合作完成了一件“山海合欢”贝雕刺绣作品:陈师傅雕刻贝壳底座,孙爷爷在上面绣上槐树和渔船,最后通过元宇宙技术合成,引得大家阵阵赞叹。
“咱们以后要多搞这样的活动!”陈师傅在镜头里笑着说,“我已经跟洞头非遗馆商量好了,下个月要组织海岛孩子来梧桐巷参观,让他们亲眼看看老槐树,亲手学做槐花糕,再跟梧桐巷的孩子一起办个‘山海非遗线下展’。”
“太好了!”孙爷爷立刻响应,“我到时候教孩子们绣贝雕刺绣,张奶奶教他们剪山海主题剪纸,吴叔教他们做海岛风味的点心,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南北非遗的魅力。”
闭营后的第二天,林晓带来了“山海非遗云展”的运营数据:上线一周,访问量突破了十五万,有超过三千个家庭参与了“云上打卡活动”,还有五家文旅平台主动联系,想把“山海非遗”项目推广到全国更多地区。“咱们还收到了不少家长的留言,希望能推出更多线上非遗课程,让孩子随时都能学。”
苏晚看着数据报告,笑着说:“咱们可以把‘云上手作课’做成系列课程,每个月邀请不同地区的非遗传承人来上课,再在元宇宙展厅里加个‘非遗传承人库’,记录各地手艺人的技艺和故事。对了,洞头的陈师傅说想开发‘贝雕刺绣文创产品’,咱们可以一起设计,既有实用价值,又能传播非遗文化。”
吴叔这时从工坊里出来,手里拿着新做的“山海点心礼盒”:“我把海苔槐花糕、贝壳形状的桂花酥都装进去了,还在礼盒上印了‘山海非遗’的logo,以后可以作为梧桐巷和洞头的联名产品卖。这就像咱们之前跟西安合作一样,通过美食把两地的非遗联系起来。”
张奶奶则剪好了“山海非遗线下展”的宣传剪纸,有两地孩子手拉手的图案,有梧桐巷和洞头风景结合的纹样,还有“非遗传承,山海相连”的字样。“我准备多剪些,到时候贴在梧桐巷和洞头的展厅里,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咱们共同的活动。”
夕阳西下,梧桐巷的蝉鸣声渐渐柔和,红灯笼亮了起来,与数字文创馆的灯光交相辉映。手艺人聚在忆槐亭里,讨论着下一步的计划:孙爷爷在准备洞头孩子来参观的刺绣样本,张奶奶在设计“山海非遗线下展”的剪纸装饰,吴叔在研发新的海岛风味点心,林晓在优化元宇宙展厅的“非遗传承人库”,夏冉在对接洞头的线下展流程,苏晚则在整理“山海非遗”项目的推广方案。
槐树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山海相连的故事。那些关于非遗传承的约定,那些关于数字创新的探索,那些关于山海相连的情谊,正随着海浪与晚风,飘向更远的地方。梧桐巷的手艺人知道,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它需要跨越山海的交流,需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创新。在这片充满匠心与热爱的土地上,非遗正以越来越鲜活的模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在山海之间,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时光织就的网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