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一阵悠扬的口琴声从河对岸传来。那声音清澈又悠远,带着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怅然,竟莫名穿透了她心中的死寂,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循着声音,木然地挪动脚步,慢慢跨过连接两岸的小桥,一步步朝着声音的源头靠近。
河边的老柳树下,一个身影正坐在石凳上吹着口琴,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勾勒出温文尔雅的轮廓。
走近了才看清,是杨集中学的英语老师叶培之。
他很快停下了口琴,抬眼看去,当看清来人是周雨涵时,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在杨集街上,年轻貌美的姑娘本就不多,除了张大妮,周雨涵算是格外惹眼的一个。
她来自县城,模样周正,气质也比镇上的姑娘多了几分文静,叶培之没事时常去供销社买笔墨纸砚,一来二去便认识了她。
他曾听供销社的同事闲聊提起过,周雨涵还没到法定婚龄便嫁了人,身为捧着“铁饭碗”的县城姑娘,却嫁给了供销社的临时工陈国栋,即便他爹陈家旺是公社革委会主任,在外人看来也算是“下嫁”,这让叶培之心里一直对她存着几分淡淡的好奇。
此刻见周雨涵独自出现在河边,神色落寞得不像话,眼底还挂着未干的泪痕,身上的衣裳也单薄得很,叶培之收起口琴,站起身来,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周会计,这么晚了,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
周雨涵望着叶培之温和的眼神,只觉得脑袋一片空白。她本是抱着赴死的念头来的清河,却鬼使神差地被一阵熟悉的旋律牵引,走到了这个素日里只算点头之交的男人面前。那旋律低缓缱绻,借着晚风飘来,带着几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隐秘,正是文革初期被严令禁止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此刻被他轻声问询,那些积压在心里的委屈、绝望与茫然,瞬间涌了上来,堵得她喉咙发紧,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说什么呢?说自己被陈家旺那个畜生侵犯、说自己被逼嫁给了他那不负责任的儿子?说自己日日承受丈夫的粗暴对待、早已生不如死?
这些难以启齿的屈辱,她连对爹娘都未曾吐露半分,又怎能对一个外人言说?
可若是不说,又该如何解释自己深夜独自在河边徘徊、满面泪痕的模样?矛盾像乱麻般缠紧了她的心脏,让她只能怔怔地站在原地,眼神愈发躲闪。
叶培之见她神色局促,眼底满是难言之隐,便知她定是藏着极大的心事。
他没再追问,目光落在她单薄的外衣上,又看了看天色渐沉、晚风渐凉,便自然地脱下自己的薄外套,递到她面前:“夜里风大,你穿得太少,先披上吧,别着凉了。”
周雨涵没有拒绝,也没有道谢,只是机械地接过外套裹在身上。
衣服上还带着叶培之身上淡淡的墨香,没有酒气,没有粗劣的汗味,是一种干净又温和的气息,让她紧绷的神经竟莫名松弛了些许。她沉默着走到石凳旁坐下,双手紧紧攥着外套的衣襟,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叶培之也在她身旁坐下,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琴边缘。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余韵还在夜色里萦绕,低缓缱绻,像一层薄薄的雾,裹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怅然。过了许久,他见她紧绷的肩膀稍稍松弛,眼底的慌乱也淡了些,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温和:“我看得出来,你心里藏着事,若是不想说,也没关系。这首曲子,是我不敢在人前吹的,只有到这没人的河边,才敢偷偷奏一曲——它能让我想起一个人,一段再也回不去的日子。”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远方的夜色,缓缓说起了自己的过往:
“我以前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你或许想不到,我们班里女孩子特别多,三十几个女生里,只凑得出五六个男生。我那时候家里是高干,条件尚可,心思全用在学习上,就想着毕业后能进外交部,或是去涉外单位,好好报效国家。班里不少女同学对我示好,我都一一婉拒了,总觉得学业为重,不该过早谈情说爱。”
“直到大二那年,我在图书馆的英语角遇见了一个姑娘。她长得很俊俏,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看书,做事格外认真,眼神专注得让人不忍打扰。我渐渐被她吸引,总爱找些借口凑到她身边,和她用英语交流学习心得。一来二去,我们慢慢熟络起来,从学业聊到理想,从兴趣谈到心事,不知不觉就成了彼此最懂对方的人,成了心灵上的伴侣。”
“那时候我们最喜欢听的就是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觉得旋律里的温情,就像我们当时的心情。感情越陷越深,终于有一次,我们没忍住,偷吃了禁果。那时候只觉得满心都是欢喜,以为往后的日子都会这样顺顺利利,却没想到,变故来得那样快。”
喜欢小镇红颜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小镇红颜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