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茶风波的余韵尚未完全散去,秋梧苑内,姜妙手臂上的烫伤在灵泉水和特效药膏的双重作用下,已好了七七八八,只留下淡淡的红痕。她正琢磨着如何利用这次“受伤”再做点文章,比如去老夫人面前“不经意”地露个伤疤,巩固一下受害者兼孝心可嘉的形象,外头却忽然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喧闹。
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一个门房上的小厮几乎是连滚爬爬地冲进院子,气喘吁吁地喊道:“妙小姐!妙小姐!宫……宫里来人了!是陛下身边的冯公公,带着赏赐,指名要见您!侯爷和夫人已经去前厅迎接了,您快去吧!”
(内心OS:宫里来人?赏赐?给我?这唱的是哪一出?)
姜妙心中一惊,迅速思索。是因为救治战王的功劳?还是之前在贵女圈中的名声传到了宫里?抑或是……有人故意在陛下面前提了她?无论是哪种,这突如其来的赏赐,都绝非小事!
她不敢怠慢,立刻起身。手臂上的伤已无大碍,但为了显得庄重,她还是让惊蛰找了一件袖口稍长、能略微遮掩的素雅衣裙换上,发髻也重新梳理,只簪了一根简单的玉簪,力求整洁得体,却不显张扬。
(内心OS: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沉得住气,不能显得小家子气或得意忘形。)
当她快步来到侯府正厅时,只见厅内气氛肃穆。永宁侯姜永昌和周氏正陪着一位面白无须、身着内侍官服、气质阴柔的中年太监说话,态度恭敬中带着几分小心翼翼。厅外院子里,还站着几名小太监和侍卫,抬着几个盖着黄绸的箱子。
那中年太监,正是陛下身边颇得脸面的首领太监之一,冯公公。
见姜妙进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她身上。姜永昌眼神复杂,周氏脸上挤出的笑容更是僵硬无比。
姜妙目不斜视,走上前,依着规矩,向冯公公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民女姜妙,叩见公公。” 姿态不卑不亢,声音清晰平稳。
冯公公细细打量了她一番,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他久居深宫,见惯了各色人等,眼前这少女,年纪不大,却气质沉静,眼神清明,面对突如其来的皇恩,没有半分惶恐失态,也没有丝毫谄媚讨好,确实难得。
“姜姑娘请起。”冯公公的声音尖细却并不刺耳,带着宫腔特有的韵味,“咱家今日奉陛下口谕,特来宣赏。”
姜妙依言起身,垂首恭立。
冯公公清了清嗓子,朗声道:“陛下闻听永宁侯府姜氏女妙,医术精湛,仁心仁术,于战王萧执重伤之际,施以妙手,力挽狂澜,功在社稷。朕心甚慰。特赏赐宫缎十匹,明珠一斛,赤金头面一套,人参两对,以彰其功,以表其德。钦此——”
(内心OS:果然是因为萧执!这功劳到底还是算到我头上了!而且由陛下亲赏,这分量……)
“民女姜妙,谢陛下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姜妙再次跪下,叩首谢恩,动作流畅,礼仪标准,挑不出一丝错处。
冯公公满意地点点头,示意身后的小太监将赏赐抬上来。那流光溢彩的宫缎、圆润饱满的明珠、金光璀璨的头面、须发俱全的极品老参,晃花了众人的眼。
周氏看着那些价值不菲的赏赐,心都在滴血,脸上肌肉抽搐,几乎维持不住笑容。姜永昌也是心思电转,这赏赐看似给姜妙个人,实则提升了整个大房在府中的地位,更无形中打了他的脸——他这现任侯爷,都未必得过陛下如此明确的赏赐!
姜妙谢恩完毕,并未急着去看那些赏赐,而是对冯公公微微躬身,语气诚挚:“有劳冯公公辛苦跑这一趟。天热路远,还请公公和各位侍卫大哥喝杯粗茶,歇歇脚再回宫复命。” 说着,对一旁的惊蛰使了个眼色。
惊蛰会意,立刻端上一个早已准备好的、沉甸甸的荷包,里面是兑换好的、便于打赏的金叶子。姜妙亲自接过,不着痕迹地递到冯公公手中:“一点心意,不成敬意,请公公和各位大哥润润喉。”
(内心OS: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冯公公是陛下近侍,打点好了,没坏处。)
冯公公捏了捏荷包的厚度,脸上的笑容真切了几分。他常年宣旨,见过太多得了赏赐要么狂喜失态、要么惶恐不安的人,像姜妙这般沉稳得体、还懂得人情世故的,少之又少。他呵呵一笑:“姜姑娘太客气了。那咱家就却之不恭了。姑娘年纪轻轻,便有如此医术和胸襟,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啊。”
他又转向姜永昌和周氏,语气淡了些:“侯爷,夫人,陛下对妙姑娘可是赞赏有加。侯府出了如此巾帼,实乃门楣之幸,还望好好栽培才是。”
这话,既是提点,也是警告。
姜永昌和周氏连忙躬身应道:“是是是,公公所言极是,下官(臣妇)定当谨记。”
冯公公又略坐了片刻,喝了口茶,便起身回宫复命去了。
送走宫里的天使,正厅内的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