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食堂扩建
卡洛斯的出现及其背后“血牙”兽人的阴影,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让方舟食堂的三人意识到,被动的防御和侥幸的胜利已不足以应对未来。必须利用眼下的喘息期,将这座简陋的防空洞,打造成一个更坚固、更可持续的生存堡垒。扩建计划,在击退水匪后的第五天清晨,伴随着第一缕惨淡的曙光,正式启动。
空气中还弥漫着前几日战斗留下的淡淡硝烟味和隐约的血腥气。秦烈、陈末和马可站在防空洞入口内狭小的空间里,脚下是粗糙不平的岩石地面。一盏用能量电池驱动的简易工作灯发出冷白的光,照亮了秦烈用一块烧焦的木炭在相对平整的岩壁上画出的粗糙草图。
“光是堵门,太被动。”秦烈的声音在空旷的洞内带着回音,他用力在入口内侧画了一个方框,“这里,必须设第二道防线。用我们从那辆废弃运钞车上拆下来的复合装甲门,加上可移动的金属拒马。形成一道瓮城。敌人突破外门,就会困在这个狭小空间,成为活靶子。”他的指尖点着草图上的关键位置,眼神锐利如鹰,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攻防战。
马可推了推他那用胶带粘合的眼镜,凑近岩壁,手指在草图深处划了一下:“我同意纵深防御。但我的‘耳朵’和‘眼睛’得往里挪。”他指的是那堆由零件拼凑成的监听和监控设备,“现在的位置太靠前,一有冲突首当其冲。新的指挥中枢和生活核心区必须设在最里面,那里岩层最厚,相对最安全。我们需要一个能持续运作的大脑。”
陈末的关注点更侧重于生存基础。他用手比划着靠近水源(那个初步净化的蓄水池)的一块区域:“厨房得扩大,灶台要重新用耐火砖垒砌,更稳固。关键是水路,”他看向秦烈,“你上次找到的那些旧管道,清理和连接是个大工程。储水罐的位置要兼顾取用方便和安全,最好能砌半高的防护墙,万一……万一有爆炸也能隔开。”
“管道问题不大,我带了切割和焊接工具回来。”秦烈点头,用炭笔在生活区旁边标注了水管走向,“防护墙可以用废墟里的水泥块和钢筋来砌。关键是承重,”他抬头看了看头顶的岩壁,“扩建部分必须加固支撑,不能塌了。”
话题转向最敏感的区域——关押卡洛斯的储藏室。秦烈的表情更加冷峻,他用炭笔在草图上一个远离主要通道的角落重重画了个圈:“这里是颗定时炸弹。墙壁要加厚,内嵌能找到的所有金属板,门闩再加一道粗钢栓。通风口换成最密的钢格栅。”他的语气不容置疑。
马可补充道:“隔离是必须的,但监控不能断。我得重新布线,确保生命体征监测仪24小时运转,还要加一个备用电源。”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秦烈压低了声音,炭笔在草图边缘极其隐蔽地画了一条曲折的虚线,通向防空洞后侧一片未探索的黑暗。“最后一条,”他的声音几乎低不可闻,“应急通道。从这里悄悄挖,不求快,求隐蔽,出口要通向外面的复杂废墟。这是我们最后的生路。”这个计划,只存在于他们三人的默契中。
规划确定后,繁重甚至危险的体力劳动开始了。扩建首先意味着向山体内部和侧后方挖掘。秦烈负责最危险的开凿和爆破。他利用从水匪那里缴获的少量民用炸药(极其谨慎地使用)和自制的燃烧爆破筒,在选定的岩壁上小心翼翼地进行微量爆破。每一次沉闷的爆炸声都让陈末和马可的心提到嗓子眼,飞溅的碎石和弥漫的粉尘让人窒息。爆破后,秦烈会用钢钎和重锤清理松动的岩石,检查头顶结构,再用找来的钢筋和粗木梁搭建临时支撑。
陈末和马可则负责将炸下来的碎石和泥土用自制的简陋手推车一车车运到洞外远处倾倒。这项工作单调却极度耗费体力,汗水很快浸透了他们的衣服,手掌磨出了水泡。废弃车辆坟场找到的几个破损轮胎被改造成了推车的轮子,吱呀作响地在不平的地面上艰难行进。
几天后,当新的空间初具规模,原本狭小的防空洞仿佛被撑开了一倍,虽然依旧简陋,但至少有了清晰的格局。然而,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根据规划,开始分头建设各个功能区。
秦烈带着陈末,将那道沉重的运钞车装甲门安装到位,铰链用废钢加固。门后的活动路障是用粗钢管和尖锐金属片焊接而成的,需要两人合力才能推动。门口上方的平台用厚木板和沙袋加固,那挺修复的重机枪架设在那里,覆盖了入口前方的扇形区域。秦烈还细致地在门外通道的地面下埋设了几处用爆炸番茄改造的压发陷阱,并做了标记以免误伤。
陈末开始砌筑他的新灶台,寻找合适的耐火砖成了难题,最后他不得不利用一些破碎的红砖和耐火泥混合垒砌,虽然不够完美,但足够结实。马可则忙着将他的设备向内迁移,重新布置错综复杂的线路。最大的挑战是照明。他们现有的能量电池有限,马可尝试将几块破损的太阳能板拼接起来,安装在洞口上方一个隐蔽且能接受阳光的角度,连接上一个老旧的蓄电池,勉强为几盏节能灯供电。光线依然昏暗,但比之前依赖篝火要稳定安全得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