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时的休整在遗迹精纯能量的滋养下飞快过去。五人重新聚集在圆形大厅时,不仅精力完全恢复,眼神中也比之前多了几分锐利与沉淀。初步的探索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对这座远古宝库充满了更深的渴望。
“我们的个人能力都有提升,但面对更高权限区域的未知挑战,我们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分工,而是更深度的协同。”江辰开门见山,提出了接下来的训练目标,“我们需要将南极的收获,真正融合成团队的战斗力。”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在江辰的引导下,他们再次站上那五个平台,但这次并非为了激活核心,而是借助平台之间稳定的能量链接,进行高强度的协同训练。
训练一开始,问题就暴露无遗。
王庞尝试将新领悟的“叠嶂之壁”结构与尚青为他打造的、尚未完全调试好的能量增幅模块结合,结果灵能输出不稳,金色的护盾时而凝实如墙,时而闪烁如风中残烛,差点把旁边正在练习精神力精细操控的叶繁花干扰得岔了气。
“死胖子!控制住你的能量溢出!”叶繁花没好气地呵斥道,她正在尝试将那股模糊的预判能力与江辰共享的实时环境数据流结合,王庞这一下打乱了她所有的节奏。
另一边,百合试图将更高效的生命能量覆盖整个团队,形成持续恢复场,却发现尚青的液态金属在高速变形模拟武器时,会本能地排斥这种“温和”的能量浸润,导致覆盖出现缺口。
“尚青,放松,我的能量不会干扰你的结构稳定性。”百合柔声提醒。
“本能反应。我正在调整能量频率接受参数,需要三秒。”尚青头也不回,液态金属手臂正凝聚成一门造型古怪的、结合了遗迹技术理念的能量炮雏形,炮口光芒明灭不定。
江辰则处于风暴的中心。他既要协调自身晶体化能力与超脑算力的平衡,又要分心利用超脑观察、计算并指导每一位队友的能量运转,找出最佳的结合点。他时而化作晶体形态,演示如何将护盾能量引导至指尖形成无坚不摧的突刺;时而又恢复肉身,帮助叶繁花梳理混乱的数据流,将预判信息更直观地标注在团队共享的视觉界面上。
整个大厅内灵光乱闪,能量波动时而和谐如交响乐,时而刺耳如噪音。失败、调整、再尝试……过程磕磕绊绊,甚至有些狼狈。王庞好几次因为能量失控被自己的护盾“弹”飞出去,尚青的实验性武器也多次因为能量回路过载而“哑火”甚至解体。
但没有人抱怨。每个人都全神贯注,沉浸在能力融合与提升的奇妙过程中。他们能清晰地感觉到,在这种高强度的、近乎实战的磨合下,他们对自身新获得的力量理解得更快,掌控得更精细,彼此之间的灵能链接也越发坚韧和敏锐。
就在五人于冰下遗迹挥汗如雨时,地表基地的监控系统,捕捉到了一个新的信号——并非来自那个路过的科考队,而是来自沧澜星近地轨道的一颗民用科学探测卫星。这颗卫星正在进行常规的冰川运动监测,其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无意间对这片区域进行了一次深度扫描。
数据被下行传输到地面接收站,并自动进入公共科研数据库。这类数据通常是开放的,供全球相关研究者调用分析。
几乎是同时,沧澜大学论坛上,那个ID为“电路板上的诗人”的技术宅,发出了一个求助帖:
【跪求大佬帮忙!谁有权限调用‘极光七号’卫星最近对南极B-7区域的SAR扫描数据?我在做一个冰川模型,急需该区域的高程和次表层数据验证!有偿!】
后面附上了一个他基于尚青之前“泄露”数据推导出的、关于能量场可能对冰层结构产生影响的猜想模型。
这个帖子原本只是技术宅圈子里的寻常交流。然而,谁都没想到,它被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看到了——李教授。
李教授虽然不再直接授课给江辰他们,但一直默默关注着论坛上关于“星海火锅队”的动向,尤其是那些技术讨论。他敏锐地察觉到,“电路板上的诗人”所请求的数据区域坐标,与之前论坛上模糊图片推测的“星海火锅队”活动区域高度重合!
他沉吟片刻,动用自己作为知名学者的高级数据调用权限,悄然登录了那个科研数据库,找到了“极光七号”刚刚下传的、关于B-7区域的原始扫描数据包。
他没有仔细查看数据内容——那并非他的专业领域。他只是默默地将其下载下来,然后通过一个匿名的、一次性的文件传输链接,回复在了“电路板上的诗人”的求助帖下。
“[一次性加密文件传输链接] 数据给你,希望能帮到你验证模型。不用谢。”
做完这一切,李教授便下线了,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电路板上的诗人”看到回复,欣喜若狂,在帖子里千恩万谢,立刻开始下载和分析数据。他并不知道这份“热心网友”的助攻来自何方,只当是圈内哪位深藏不露的大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