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留学生公寓的灯光 —— 光绪二十八年夏】
台灯的光洒在桌上,把《新民丛报》的校样纸照得透亮。王昭临握着笔,在 “商理专栏” 的标题下,又添了一行小字:“晋商票号改良策(一):账户实名制之必要”。窗外的蝉鸣声此起彼伏,可他却浑然不觉 —— 自从上次在横滨茶栈偶遇梁启超,决定资助《新民丛报》,他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满脑子都是怎么把晋商的老票号改出新模样。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是梁启超派来的伙计,手里捧着刚印好的报纸样刊。“王先生,您看这专栏的排版,还满意吗?” 伙计把样刊递过来,指着其中一页,“梁先生说,您要是觉得没问题,下个月就正式连载,还要在报头加‘晋商资助’的字样。”
王昭临接过样刊,翻到 “商理专栏”,眼睛一下子亮了 —— 自己写的 “废除‘认票不认人’旧例” 的内容,一字不差地印在上面,旁边还配了梁启超的按语:“晋商之变,当自此始;商战之兴,当赖此人。” 他心里一阵激动,赶紧从抽屉里取出个锦盒,里面是张两千两的银票,票角绣着微型双驼纹,在灯光下泛着丝光。
“这是下个月的资助银票,” 王昭临把锦盒递给伙计,“你告诉梁先生,专栏就按这个样刊发,后续我还会写‘机器制茶’‘洋行合作’的内容,争取让更多商帮看到改革的好处。” 伙计接过锦盒,点头应下,转身消失在夜色里。
一、专栏开的热议起
辰时的上海通商口岸,报童们举着《新民丛报》,在街上大声吆喝:“看报看报!晋商新论!废除‘认票不认人’,改账户实名制啦!” 商人们围过来,争相买报,茶馆里、票号里,到处都是讨论的声音。
“‘认票不认人’是晋商票号的老规矩,怎么能说改就改?” 一位老票号掌柜摇着头,手里的报纸都快被捏皱了,“当年我爹就是靠这规矩,在乱世里保住了票号的信誉,现在说改,不是忘本吗?”
旁边的年轻商人却不这么认为:“掌柜的,您没看王先生写的?现在洋商的银行都用账户实名制,谁存了多少钱、取了多少钱,都记在账上,不容易出乱子。咱们晋商的票号,去年还出了伙计私吞银票的事,不就是因为‘认票不认人’,查都没法查?”
这场讨论很快传到了平遥总号。老掌柜王德昌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捏着《新民丛报》,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王昭临这小子,在日本待了几天,就忘了祖宗的规矩!” 他把报纸往桌上一拍,“‘认票不认人’是晋商的根,改了这个,票号还叫晋商票号吗?”
股东们也纷纷附和:“是啊,王掌柜,得赶紧让他回来,别在日本瞎折腾了!”“要是真改了实名制,那些老主顾说不定就不来了,票号的生意就完了!” 王德昌点点头,当即决定:“派个人去日本,把他给我劝回来,要是他不听,就把他的股份冻结,看他还怎么折腾!”
二、银票送的苏绣防
巳时的日本东京洋行,梁启超拿着王昭临送来的银票,正和洋行经理核对。经理接过银票,翻来覆去看了半天,眉头皱了起来:“这银票看着没问题,可没见过这种防伪法子,我们得验验真假。”
梁启超早有准备,从怀里掏出块小磁石,递给经理:“您用这个试试,票角有苏绣暗纹,磁石一贴就能显形。” 经理半信半疑地接过磁石,往银票角上一贴 —— 果然,原本看不见的双驼纹慢慢显了出来,纹路细腻,一看就是晋商的老手艺。
“真是太神奇了!” 经理忍不住赞叹,“晋商的防伪技术,比我们洋行的还厉害!” 梁启超笑着说:“这是前卷晋商传下来的‘苏绣暗纹’,用的是江南最好的苏绣匠人,一针一线都藏着门道,普通仿造根本做不来。”
其实这银票的防伪,是王昭临特意让平遥总号做的 —— 既要用晋商的老手艺保住信誉,又要让日本洋行看到晋商的技术底蕴。他知道,只有让洋商认可晋商的实力,以后合作才会顺利。而这苏绣暗纹,就是最好的 “名片”。
洋行验完票,把银子转给了《新民丛报》的账上。梁启超拿着收据,心里满是感激 —— 有了这笔钱,不仅能继续印报,还能把 “商理专栏” 推广到更多地方。他赶紧给王昭临写了封信,说要把他的 “商战救国” 论收录进《饮冰室合集》,还特意起了个标题,叫 “晋商新魂”。
三、守旧阻的祖训提
未时的大阪留学生公寓,王昭临刚收到梁启超的信,就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平遥总号派来的老伙计李福,手里拎着个布包,脸上满是严肃。“少东家,” 李福往屋里走,“王掌柜让我来劝劝您,别再搞什么‘改良’了,老祖宗的规矩不能丢啊!”
王昭临请李福坐下,给他倒了杯茶:“李叔,我搞改良,不是要丢祖宗的规矩,是想让晋商的票号活下去。” 他把《新民丛报》递过去,“您看,现在洋商的银行都用新法子,咱们要是不改,早晚得被淘汰,到时候才是真的忘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