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355年,地球仿佛一位步入暮年的巨人,开始无法控制地颤抖。
起初,只是零星的地震。新闻里,主播用职业化的平静语调报道着环太平洋火山带异常活跃的消息,大多数人只是瞥一眼就划了过去。但很快,大地不再是轻微晃动,而是像被一双巨手抓住,猛烈地摇晃、撕裂。海岸线上,百米高的海啸如同愤怒的天神之鞭,一次次抽打着人类文明的骄傲,将那些矗立千年的滨海城市啃噬成残破的积木。
天空则像打翻的调色盘,混乱不堪。前一刻还是诡异的橘红色晴空,下一刻就可能被鸡蛋大小的冰雹或者墨汁般的暴雨笼罩。最令人不安的,是那种挥之不去的、仿佛凝固血液般的暗红色云霞,它们低垂地压在城市天际线上,不分昼夜,给予幸存者一种无时无刻的视觉压迫。
杨帆坐在宿舍的书桌前,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量子力学公式,但他的注意力却完全不在上面。窗外,又一阵低沉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桌上的水杯微微震颤,水面泛起涟漪。这已经是今天的第七次明显震感了。隔壁传来室友打游戏的叫骂声,似乎对这种天地异变早已麻木。
“妈的,又卡了!这破服务器!”
杨帆没有理会。他合上教材,走到窗边。楼下,几只流浪猫狗焦躁不安地来回奔跑,发出凄厉的嚎叫,试图寻找躲避之处。这是他注意到的第一个异常——动物的先知先觉。它们比人类更敏感,早已嗅到了末日的气息。
第二个异常,是他的手机。信号格像跳楼机一样忽上忽下,屏幕时不时闪过一片雪花,弹出各种无法理解的错误提示。官方发布的通告越来越语焉不详,从最初的“正常地质活动期”到“太阳风暴影响”,再到呼吁民众“保持冷静,相信政府”。但网络上的流言早已像病毒般扩散,各种猜测、预言,甚至疯狂的宗教言论充斥着社交媒体。
杨帆,这个名字在同学眼中多少有些另类。他成绩优异,尤其在物理和天文领域展现出过人天赋,但却极度不合群。他不参与联谊,不追逐潮流,唯一的爱好就是钻研那些晦涩的科学理论和—— secretly(秘密地)——研究各种末日生存指南。从核战争到丧尸危机,从小行星撞地球到超级火山爆发,他的硬盘里储存着大量被常人视为无用的知识和数据。在别人看来,这是不切实际的妄想,但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对未知未来的本能准备。
此刻,这种“妄想”正在变成冰冷的现实。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恐惧无用,行动才能增加生存几率。他迅速盘点了自己的储备:宿舍里只有几包泡面、一些零食和半箱矿泉水,远远不够。
必须立刻行动。
他背上早已准备好的双肩包,里面常年备有急救包、多功能刀、手电筒、充电宝和一小卷现金。他看了一眼仍在游戏中奋战的室友,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李浩,我觉得不对劲,最好去买点吃的喝的备着。”
李浩头也没回,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得了吧杨帆,又不是第一次地震了,过两天就好了。等我打完这局,晚上一起去吃火锅?”
杨帆不再多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生存的第一课,就是有时必须独自前行。
校园里已弥漫着一种隐约的恐慌。不少人聚在一起,指着天空议论纷纷。广播里播放着维持正常的通知,但那份刻意维持的平静反而加剧了不安。杨帆骑上他那辆二手自行车,直奔离学校最近的大型超市。
超市里的景象比他预想的更混乱。人流明显比平时多,推车里塞满了米面粮油、瓶装水。货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空了下去。人们的脸上不再是平日的慵懒,而是写满了焦虑、警惕,甚至是一丝戾气。收音机里,本地交通台播放着路况信息,主播的声音偶尔会被刺耳的电流干扰音打断,夹杂着模糊的“……强烈建议……居家……信号不稳定……”的片段。
杨帆目标明确。他避开拥挤的主食区,直奔货架相对充裕但热量更高的区域:压缩饼干、巧克力棒、各种肉类和水果罐头。他拿了大量食盐、白糖,以及多种维生素片。水是重点,他尽可能多地搬了几大桶纯净水。经过五金区时,他拿了几卷坚固的绳索、几个打火机、一大盒电池和一支强光手电。最后是药品区,感冒药、消炎药、止泻药、纱布、酒精、碘伏,能拿的都拿了一些。
他的推车很快堆成了小山。排队结账的队伍漫长而焦躁。收银员机械地扫描着商品,眼神空洞,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小伙子,买这么多……是要出远口?”身后传来一个苍老、略带沙哑的声音。
杨帆回头,是一位满头银发、皱纹深刻的老太太,她的推车里只有少量食物,却有很多蜡烛和火柴。她的眼神没有其他人的慌乱,反而有一种看透世事的平静。
“嗯,备用。”杨帆简短地回答,不想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