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约在了一个周三的下午,诗社活动室里暖融融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木质课桌上洒下一片明亮的光斑。成员们陆续到场,手里还拿着未整理完的古诗文笔记,脸上虽带着几分疲惫,却难掩对这次诗社活动的期待 —— 苏松提前预告,要给大家带来一场特别的《诗经》分享,驱散模拟考后的焦虑情绪。
苏松抱着一本泛黄的《诗经译注》走进活动室时,大家立刻安静下来。他将书轻轻放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温和地说:“最近大家都在为考试忙碌,难免会觉得疲惫、焦虑。今天我们不谈复习,也不做练习,就单纯地聊聊《诗经》,聊聊那些藏在诗句里的温柔与美好。”
他的话音刚落,活动室里便响起一阵轻轻的叹息,像是大家终于卸下了紧绷的神经。尤龙坐直了身子,手里还攥着早上整理的《关雎》笔记,眼神里带着一丝期待;宋子都放下了手中的画板,好奇地看着苏松,想知道这场 “特别的分享” 会带来什么惊喜;白墨和贺花则相视一笑,她们知道,苏松总能用最温柔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诗经》的魅力。
苏松翻开《诗经译注》,指尖停在《关雎》那一页,清了清嗓子,用舒缓的语调朗诵起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独特的感染力,像春日里的溪流,缓缓流淌进每个人的心里。活动室里静悄悄的,只有苏松的朗诵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尤龙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河边鸣叫的雎鸠鸟,看到了君子追寻淑女的温柔场景,之前因为考试而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宋子都也听得入了迷,手里的画笔不知不觉停了下来,脑海里浮现出诗中描绘的画面;白墨则轻轻跟着默念,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第一次读《关雎》时的美好时光。
朗诵完《关雎》,苏松没有立刻讲解,而是笑着问大家:“刚才听这首诗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
贺花率先举手,语气轻快地说:“我想到了春天的河边,雎鸠鸟在树上唱歌,淑女在河边采荇菜,画面特别美好,一点都不像是考试里那些冷冰冰的赏析题!”
大家都笑了起来,活动室里的氛围瞬间轻松了许多。苏松点点头,接着说:“没错,《诗经》本来就是古人用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诗歌总集,它不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而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就像《关雎》里的‘关关雎鸠’,古人听到雎鸠鸟的叫声,想到了心仪的淑女,这是最自然的情感流露,也是‘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 用眼前的景物,引出心里的情感。”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 “赋比兴” 三个字,然后耐心解释:“‘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直接描写采荇菜的场景;‘比’是比喻,比如把淑女比作美好的事物;‘兴’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就像‘关关雎鸠’引出‘窈窕淑女’。这些手法不是为了为难大家,而是为了让诗歌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苏松又朗诵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朗诵完,他问道:“大家觉得《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用了什么手法?它想引出什么呢?”
尤龙犹豫了一下,举起手说:“应该是‘兴’手法吧?用蒹葭和白露的场景,引出对‘伊人’的追寻。之前复习的时候,我只记得要答‘兴’手法,却没仔细想过这个场景有多美,现在听你朗诵,才觉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特别有意境,就像秋天的早晨,雾蒙蒙的河边,特别安静、特别温柔。”
苏松欣慰地笑了:“尤龙说得很好!我们之前复习的时候,总是把注意力放在‘答什么’上,却忽略了‘为什么这么答’,忽略了诗句本身的美好。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读一首诗,感受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考试的时候也能轻松应对。”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知道,最近大家因为考试,把《诗经》当成了负担,觉得那些‘赋比兴’手法、意象分析特别枯燥。但我想告诉大家,考试只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而《诗经》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考试分数那么简单。它能让我们在疲惫的时候,感受到生活的温柔;在焦虑的时候,找到内心的平静。这才是《诗经》真正的价值,也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苏松的话像一股暖流,流淌进每个人的心里。宋子都忍不住说:“苏松哥,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诗经》一点都不难了!以后复习的时候,我要先把诗读几遍,感受一下诗里的场景,再去分析手法,肯定会轻松很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