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的秋日带着黄土气息,漫过殷墟遗址的考古工地。沈墨心蹲在临时搭建的鉴定棚里,指尖拂过块泛着深褐色的甲骨 —— 甲骨表面刻着模糊的 “王亥卜” 三字,边缘却残留着细微的金属划痕,与祖父笔记中 “商周甲骨文刻痕多为石刀所留,边缘呈自然崩裂状” 的描述格格不入。
“这是当地村民今早在‘小屯南地’(甲骨文核心出土地)发现的,” 安阳考古队的张教授递来放大镜,语气带着凝重,“但我们初步检测发现,甲骨的碳十四数据异常 —— 表面老化是用化学剂腐蚀的,实际距今只有不到 50 年,明显是仿品。更奇怪的是,仿品的刻字风格,和国际刑警传来的‘联盟仿品样本’完全一致。”
江寻的笔记本电脑屏幕映着工地的卫星图,红色标记将 “小屯南地” 围成个不规则的圈:“我追踪到‘礼帽男’(瑞士别墅的黑影)的海外资金,三天前有笔 200 万欧元的汇款,流向安阳本地的一家‘仿古工艺品公司’—— 这家公司的老板,是‘画师’的徒弟,代号‘石猴’,擅长仿制商周青铜器和甲骨文。”
陆明轩展开工地的平面图,手指停在 “甲骨出土地窖” 的位置:“张教授说,地窖是上周刚发现的,还没正式发掘,‘石猴’很可能在里面设了陷阱 —— 仿品只是诱饵,他们想让我们以为地窖里全是假甲骨,趁机转移真正的出土文物,或者在我们鉴定时引爆地窖的炸弹。”
苏琳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个微型录音笔,按下播放键 —— 里面是她伪装成 “仿古商” 与 “石猴” 的对话:“…… 地窖里的‘真货’已经备好,就等‘沈氏鉴定’的人来,只要他们说仿品是真的,我们就把消息放出去,让全世界都以为华夏的甲骨文鉴定不过如此……” 录音末尾,还能听到 “脉络计划”“下周运走” 的模糊字眼。
李默抱着父亲的笔记,指尖停在 “甲骨仿造破绽” 的章节上:“爸爸写过,真甲骨文的‘朱砂填色’是矿物朱砂,遇水不化,仿品用的是现代朱砂颜料,遇松烟墨会变黑;而且真甲骨的骨质经过三千年氧化,内部会有细微的‘冰裂纹’,仿品的‘裂纹’是用高温烤制的,纹理粗且深,用紫外线照会泛橙光。” 他抬头看向沈墨心,眼神里满是期待,“只要能拿到地窖里的‘样本’,我就能用笔记里的方法,证明它是假的。”
沈墨心深吸一口气,从手提包里取出祖父的松烟墨砚台 —— 砚台边缘还留着佛罗伦萨鉴真时的墨渍,她用矿泉水慢慢研磨,墨汁在砚台里泛出沉稳的黑色,“爷爷的笔记里有‘甲骨鉴真三法’:一看刻痕崩裂,二验骨质冰纹,三试朱砂遇墨。” 她将铜印放在砚台旁,“铜印的‘显痕功能’,能在甲骨上显现隐藏的刻字 —— 真甲骨文往往有‘备用刻痕’(古人修改时留下的),仿品没有,这是最关键的破绽。”
“行动吧,” 张教授递来五套考古服,“地窖的入口在工地东侧,我已经安排考古队员在周围待命,一旦‘石猴’的人出现,就配合你们行动。记住,地窖里的氧气不足,每次只能进去两个人,鉴定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
陆明轩和沈墨心率先穿上考古服,腰间别着微型氧气瓶和警棍:“我和墨心先进去,江寻在地面监控地窖的电路,苏琳和李默负责检查‘石猴’的公司,找到仿造模具,作为辅助证据。”
地窖的入口狭窄且潮湿,手电筒的光束照在石壁上,映出密密麻麻的刻痕 —— 全是模仿甲骨文的符号,却没有一个符合商周文字的书写规律。“小心脚下,” 陆明轩扶着沈墨心的胳膊,“地面有细微的导线,可能连接着炸弹。”
沈墨心的指尖在石壁上划过,突然停在块半露的甲骨上 —— 甲骨表面刻着 “妇好” 二字(商王武丁的王妃,甲骨文常见名),朱砂填色鲜艳,边缘的刻痕却像用现代刻刀刻的,没有自然崩裂。“是仿品,” 她掏出棉签,蘸取松烟墨,轻轻涂在朱砂上 —— 果然,朱砂瞬间变黑,与李默父亲笔记的描述完全一致。
“墨心,你看这个!” 陆明轩突然指向地窖中央的石台,上面放着个青铜匣,匣上刻着 “商王武丁” 的铭文,“匣锁是商周时期的‘铜钩锁’,需要特定的钥匙才能打开,‘石猴’肯定把‘关键仿品’放在里面了。”
沈墨心将铜印按在铜钩锁上,同时用墨汁涂抹锁孔 —— 铜印的鹤形暗纹与锁孔的 “饕餮纹” 重叠,“咔嗒” 一声,铜匣缓缓打开,里面躺着块完整的甲骨,上面刻着 “王卜伐土方”(商周常见战事卜辞),骨质泛着与真甲骨相似的深褐色。
“是‘石猴’的得意之作,” 沈墨心掏出紫外线手电筒,照在甲骨上 —— 骨质的 “裂纹” 果然泛出橙光,“但还是假的。” 她将松烟墨涂在甲骨的刻痕处,再用铜印轻轻按压 —— 刻痕旁突然显现出几行极小的现代数字:“2025.10.01”,是仿造日期,“这是铜印的‘显痕功能’,能显现仿品上被掩盖的现代痕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