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万方安和”殿的暖阁里,地龙烧得暖融,却怎么也暖不了馨妤眉宇间那层凝着的霜。
窗外,雍正十三年腊月的寒风卷着残雪,呼呼地抽打着光秃的枝桠。
她捧着一盏温补的参汤,指尖能觉出瓷壁透来的暖意,目光却沉沉落在对面闭目养神的胤禛脸上。
不过五十多岁的年纪,鬓角已染上刺目的霜白,眉间那道常年凝思刻下的深痕,睡梦里也不曾舒展。
他呼吸轻浅,胸膛的起伏微弱得几乎瞧不见。
馨妤的心像是被一只冰手狠狠攥住了。
重生归来,她原以为能改了他的命,可胤禛骨子里那份近乎自毁的勤政,如同刻进了神魂,并未因知晓前路而松动半分。
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深夜不熄的灯火,御膳房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的膳食……桩桩件件,都在无声地耗着这具早在前世就被掏空的身子。
前世他崩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的记忆,日夜啃噬着她的心,甩也甩不掉。
如今,已是腊月。
弘曦已近而立,储君之位稳固,革新之志坚定,能力手腕皆已老成,正是承继大统、放手施为的当打之年。
可胤禛还在……还在!
一个极其隐秘、带着寒气的念头,像条毒蛇,悄然滑进馨妤的脑海。
她端着参汤的手几不可察地抖了一下。
若……若用些温和的方子,让他就这么“静养”下去呢?宫里头那些秘传的方剂,不是没有能叫人嗜睡安神、慢慢消磨精力又查不出痕迹的。
为了权力平稳交到弘曦手里,为了他避开储位久悬可能惹来的明枪暗箭,也为了这父子俩呕心沥血铺就的强国路不至于半途而废……牺牲他一人“安享”的晚年,值不值?
这念头让她瞬间浑身冰凉,指尖那点暖意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猛地闭上眼,将那可怕的思绪狠狠摁回心底深处,再睁开时,眼底的忧虑与挣扎,更深了。
榻上,胤禛的眼睫几不可察地颤了一下,缓缓睁开。
那双深潭般的眸子,没有初醒的迷茫,只有一片洞悉世事的清明,混着浓得化不开的疲惫。
他目光扫过馨妤紧蹙的眉心和她手里那盏还温着的参汤,嘴角竟牵起一丝极淡、淡得几乎看不见的弧度,带着了然,也带着点说不出的释然。
“又在胡思乱想?”他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平静,像是早把她心里翻腾的惊涛骇浪看了个透。
馨妤心头猛地一跳,端着参汤的手又是一抖,几滴汤汁溅在杏黄色的凤袍袖口,晕开深色的湿痕。
她强自定住心神,将汤盏递过去:“皇上该进些汤水了。”
胤禛没接,目光越过她,投向窗外灰蒙蒙的天,那目光悠远,像是要穿透厚厚的宫墙。
“弘曦……很好。”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尘埃落定后的疲惫,却又奇异地透出点轻松,“比朕当年,看得更远,也……更稳当。”
他慢慢撑起身子坐直,那份帝王的威严仍在,只是少了些迫人的锐气,多了几分看透的疏朗。
“朕这一世,是捡来的。该做的,能做的,都尽力了。”他顿了顿,目光落回馨妤脸上,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了然
,“你的心思,朕懂。用不着走到那一步。朕的身子,朕自己清楚。硬撑着,反倒成了拖累。”
馨妤的眼泪几乎涌出来,她死死咬住下唇,才没让那声哽咽冲出来。
原来他都知道!知道她的忧虑,甚至……知道她那一闪而过的歹念!
重生一世,他对生死、对权力,竟已看得如此超脱!
“皇上……”她声音哽住了。
胤禛摆摆手,眼神陡然变得锐利而坚决,那是帝王最后决断的光芒:“新年大朝会,是个好日子。”
雍正十四年,正月初一。
紫禁城笼罩在肃穆又带着节庆的气氛里。
太和殿广场上,百官身着簇新朝服,按品级肃立,静待朝贺。
金水桥畔,仪仗森严,旌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皇太子弘曦身着杏黄色四爪蟒袍,立于丹陛之下最前列,身姿挺拔。
他身后,是张廷玉、鄂尔泰等重臣,以及满朝文武。
吉时将至,司礼监总管太监苏培盛那尖细的嗓音高高扬起:“皇上驾到——!”
山呼万岁之声如潮涌起。然
而,当那抹明黄色的身影出现在太和殿高高的御座前时,所有的声音骤然断了。
死寂,瞬间吞没了整个广场。
御座之上的雍正帝胤禛,并未如往年般穿戴全套十二章纹衮冕,只一身相对简洁的明黄龙袍常服。
更令人心惊的是他的脸色,苍白得近乎透明,透着衰败之气,唯有那双眼睛,依旧鹰隼般锐利,扫过下方惊愕的群臣。
他由两名太监小心搀扶着,才勉强站住。
弘曦心头猛地一坠,一股不祥的预感死死攫住了他。
皇阿玛的身子……竟已这般模样?他下意识抬眼望去,目光里满是忧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