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真相渐明:“陈老师”的浮出水面
青岛海警支队的审讯室内,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味和紧张的沉默。被抓获的游艇船员李某低着头,手指不安地绞在一起。林远和高茂成坐在他对面,目光如炬。
“李先生,你应该清楚自己面临的处境。”林远平静地开口,“协助文物走私是重罪,但如果你配合我们调查,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李某抬头看了一眼,又迅速低下头:“我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受雇开船的。”
高茂成将一叠照片推到他面前:“这些文物价值数亿元,足够你在监狱里度过余生了。但我们相信你只是个小角色,真正的主谋是那个戴金丝眼镜的男人,对吗?”
李某的喉结滚动了一下,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林远趁热打铁:“我们知道他叫‘陈老师’,但这不是他的真名。告诉我们他的真实身份,你在为谁工作?”
长时间的沉默后,李某终于崩溃了:“他...他叫刘小军。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名,大家都叫他军哥或者陈老师。”
“刘小军...”林远重复着这个名字,感觉有些耳熟,“描述一下他的特征。”
“四十岁左右,戴金丝眼镜,说话很文雅,但对手下很严厉。他对古董非常懂行,据说以前在什么拍卖行工作过。”
林远与高茂成对视一眼,这个描述与他们的嫌疑人画像完全吻合。
“他在青岛的落脚点在哪里?还有哪些同伙?”林远追问。
李某犹豫了一下:“我不知道他具体住哪里,但他经常和一个叫小雅的女人在一起。那女人二十多岁,在中山路开一家精品店做掩护。”
信息得到确认,林远立即下令:“立即调查刘小军和小雅的所有信息!我要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和社会关系!”
...
回到临时指挥部,技术部门已经开始全面排查“刘小军”和“小雅”的相关信息。
“山东省内有137个名叫刘小军的男性,其中27人在35-45岁年龄区间。”技术人员报告说,“正在进一步筛选符合特征的人员。”
另一方面,对那个经常出入公寓的年轻女子的调查也有了进展:“女子名叫苏雅,26岁,在市南区中山路经营一家名为‘雅集’的精品店。店铺注册资金50万元,但近半年银行流水显示有大量不明资金进出。”
林远查看苏雅的资料照片——一个容貌秀丽的年轻女子,看起来不像犯罪团伙成员,但眼中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世故。
“立即对苏雅进行24小时监控,记录所有与她接触的人员。”林远命令道,“同时调查她的背景和社会关系。”
很快,调查人员带来了更多信息:苏雅毕业于某大学艺术系,曾在一家拍卖行实习过,三年前来到青岛开店。她的店铺看似经营高档工艺品,但实际上顾客稀少,却能维持高昂的运营成本。
“拍卖行...”林远若有所思,“刘小军也在拍卖行工作过?这不会是巧合。”
他立即命令:“重点排查有拍卖行工作经历的刘小军!”
筛选范围迅速缩小,最终锁定了一个高度可疑的对象:刘小军,39岁,曾任职于坊城市东方拍卖行,担任文物鉴定师,三年前因“个人原因”离职。离职后行踪不明,但银行记录显示其账户有定期大额资金进出。
“就是他!”林远几乎可以肯定,“立即调取刘小军在拍卖行的所有档案资料!”
档案很快被调来:刘小军,毕业于某着名大学考古系,曾在多家拍卖行工作,专长明清瓷器鉴定。离职原因是“与客户发生纠纷”,但具体细节不详。
“联系拍卖行,我要知道三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林远命令道。
调查组很快带回了答案:刘小军当年涉嫌与客户串通,虚高估价骗取保险金,但因证据不足未被起诉,最终只能以“个人原因”离职。
“这就对了。”高茂成分析道,“他有专业知识和犯罪前科,对文物市场熟悉,还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
与此同时,对苏雅的监控有了重要发现:她不仅与刘小军关系密切,还与多个有走私前科的人员有接触。更重要的是,监控显示她今天下午曾前往一家银行保险箱租赁部。
“她可能去存取什么东西。”林远判断,“申请搜查令,检查那个保险箱!”
在获得法律许可后,警方秘密检查了苏雅的银行保险箱,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内容:多本假护照、大量现金、以及一份详细的文物交易记录,上面清晰记录了数十件文物的信息和交易金额。
“这些文物中,有一部分就是博物馆被盗的藏品!”林远激动地说,“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其他未破案件中的失窃文物!”
交易记录显示,刘小军团伙不仅涉嫌“9.18”大案,还可能与其他多起文物盗窃案有关。更重要的是,记录中提到了一些代号和联系方式,为破获整个犯罪网络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