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匿名邮件带来的寒意,如同深冬的冰棱,刺穿了沈清月试图维持的镇定。“光年资本”这个名字,像幽灵般缠绕在“Lumière”抄袭指控和低价山寨潮的背后,揭示出一场远超商业竞争范畴的、充满恶意的资本围猎。对方的目标,似乎不仅仅是击垮“Moonlight”,更可能包含着她本人。这种认知,让她在应对眼前危机时,肩上的压力陡增了数倍。
然而,没等她消化这个惊人的信息,内部的动摇和分歧,却先一步爆发了。外部的双重打击——舆论污名化和山寨低价冲击——带来的直接影响,最先体现在了冰冷的销售数据上。
第二天上午,李哲拿着刚刚出炉的周度销售简报,脸色凝重地走进了沈清月的办公室。杨薇也紧随其后,眼中满是担忧。
“沈姐,数据……很不好看。”李哲的声音有些沙哑,将平板电脑递给沈清月,“过去一周,‘星轨’系列线上销量环比下跌了35%,‘蕨语’系列下跌了28%。搜索关键词‘Moonlight 同款’、‘平替’的热度飙升了300%,直接分流了我们大量潜在客户。几家合作的买手店也反馈,门店客流咨询中,关于‘是否有更便宜类似款’的问题明显增多。”
图表上那条陡然向下的曲线,像一把钝刀,割在每个人的心上。持续了几个季度的稳健增长被硬生生打断,下滑的幅度和速度都超出了预期。山寨品的低价策略,对价格敏感型客户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吸引力,尤其是在“抄袭”风波尚未完全平息、品牌信誉受到质疑的背景下,这种冲击被放大了。
坏消息总是传得飞快。销售数据的颓势,很快在工作室内部弥漫开一种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一些员工开始窃窃私语,脸上失去了往日的干劲和神采。毕竟,公司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饭碗。
下午,沈清月召集了核心团队扩大会议,包括设计、运营、市场、销售等部门的负责人,目的是统一思想,部署下一阶段的应对策略。会议刚开始,气氛就显得有些沉闷。
沈清月首先通报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没有隐瞒数据的下滑,但也强调了团队之前应对抄袭指控和启动打假措施的努力。她试图将话题引向如何强化正品价值、提升客户体验等积极的方向。
然而,她的话音刚落,销售部的负责人,一位入职不久但业绩出色的年轻经理王磊,就迫不及待地开口了,语气带着明显的急切和焦虑:
“沈总,李总,现在的局面非常被动!山寨品价格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一,铺天盖地,很多消费者根本分不清真假,或者觉得没必要花几倍价钱买‘看起来差不多’的东西!我们的‘设计故事’和‘匠心价值’,在绝对的价格差面前,显得很苍白!我建议……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调整一下定价策略?比如,对‘星轨’、‘蕨语’这些受冲击最严重的经典款,推出一些促销活动,或者……甚至开发一条价格更亲民的副线产品,直接参与竞争?不然,市场份额流失太快了,现金流压力会非常大!”
“降价竞争”这四个字,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会议室里激起了波澜。几位销售和市场口的同事低声交头接耳,显然,王磊的话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寻求短期见效的手段,是很多人的本能反应。
“我同意王经理的部分看法,”另一位负责线上渠道运营的同事补充道,“现在平台流量竞争激烈,山寨链接靠着低价和刷单,排名都跑到我们前面去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适当增加推广预算,用价格补贴或者更大力的折扣来抢回流量?不然曝光度会越来越低。”
一时间,会议室里充满了悲观和急于求成的情绪。似乎只有“以价换量”,才能稳住阵脚。
李哲眉头紧锁,想要反驳,但看着下滑的数据和同事们焦虑的脸,一时也不知该如何有效说服。杨薇则紧紧抿着嘴唇,眼神中满是不认同,但她作为设计负责人,在销售策略上发言权有限。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沈清月身上。
沈清月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熟悉她的人能看出,她的眼神正在一点点变得锐利和冰冷。她等几位持降价观点的同事都发言完毕后,才缓缓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的白板前。
她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两条线。一条线从高点陡然下滑,标注为“山寨冲击下的销量”;另一条线从低点缓慢爬升,标注为“品牌价值”。
然后,她转过身,目光平静却极具力量地扫过全场每一个人,声音清晰而坚定,不容置疑:
“我理解大家的焦虑,看到数据下滑,我和大家一样心痛。但是,”她顿了顿,语气加重,“我坚决反对打价格战,也绝不会推出所谓的‘廉价副线’。”
她的表态如此直接和强硬,让刚才主张降价的几位同事愣住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