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赵志远的办公室里,烟味很淡,几乎闻不见。他不喜欢在办公室抽烟,但这并不妨碍他此刻想点上一根。
桌上的台灯散发着温润的光,照着他面前的一份文件。他已经看了十分钟了,一动不动,像一尊石雕。
秘书陈亮站在一旁,连呼吸都放轻了。他从未见过书记这副模样。平日里,赵志远批阅文件,要么一目十行,要么提笔就批,干脆利落。可今晚,这份由办公厅新任副主任苏正送来的“紧急报告”,仿佛有千钧之重,将书记的目光牢牢钉在了纸上。
陈亮回想起半小时前,他将那个没有任何标识的牛皮纸袋递给书记时的情景。
“书记,办公厅苏正副主任送来的,说是紧急报告,需要您立刻过目。”他当时特意强调了“苏正副主任”和“立刻”这两个词。
赵志远从一堆文件中抬起头,眉毛微微一挑。一个新来的副主任,绕开办公厅主任,深夜直呈报告?这在市委大院里,是极不寻常的举动。要么是天大的事,要么是天大的胆。
“哦?拿来我看看。”赵志远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他撕开档案袋,抽出那份报告。当他看到标题《关于市委办公厅工作效率问题的调查报告》时,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又是一个想烧“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年轻人。办公厅的效率问题,是顽疾,是沉疴,他比谁都清楚。但这种事,是能靠一份报告解决的吗?太天真了。
他耐着性子往下看。
报告的开头,是标准的官样文章,引经据典,全是些关于提升效能、转变作风的套话。赵志远有些不耐烦,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可当他看到“问题与现状”部分时,他的手指停住了。
“文件流转‘体内循环’,形成责任‘闭环陷阱’。”
报告里那张用红笔勾勒出的流程图,像一根针,精准地刺入了他的眼球。西城三小那份关于危楼的报告,在他亲自过问后,居然还在财政、住建、发改委之间进行了一场长达三周的“闭环旅行”。赵志远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
他继续往下看。
“审批权责虚化,‘阅示’代替‘决策’。”
“‘阅’而不‘决’,‘示’而不‘行’,审批,演变成了集体参与的‘免责声明’。”
这些话,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没有丝毫花哨的辞藻,只是冷静地、一层层地剖开了那层名为“程序”的华丽外衣,露出了下面那个谁都心知肚明,却谁也不愿捅破的脓包。
赵志远的呼吸,开始变得有些沉重。
他不是没见过批评办公厅工作作风的文件,但那些文件,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是充满了个人情绪的抱怨。而眼前这份报告,通篇没有一个“我”,没有一句抱怨,全是冰冷的数据、清晰的图表和直指核心的逻辑分析。
这不像一份报告,更像一份病理切片。操刀的人,冷静、精准,甚至带着几分残忍。
当他看到最后的“改进建议”时,他的瞳孔猛地一缩。
“首问负责制”、“主办部门牵头制”、“文件办理时限制”、“超时默认制”……
这些建议,每一条都像一颗深水炸弹。尤其是那条“引入‘问题解决率’与‘基层满意度’作为核心考核指标”,这已经不是在提建议了,这分明是在掘张敬那套“但求无过”哲学的根!
好大的胆子!
赵志远将报告翻到了最后一页。他想看看,写出这份报告的人,究竟想说什么。
然后,他看到了那行字。
那行写在报告末尾,用一种近乎狂放的笔迹写下的批注。
“市委办公厅的工作效率‘高’得令人发指,文件‘审批’速度‘快’得惊人!”
赵志远的眼睛眯了起来。
他盯着那几个被刻意加上了引号的词,一股荒谬感涌上心头。这是……在写反话?
紧接着,下一行字,如同重锤,狠狠砸在了他的心上。
“建议让所有文件都‘秒批’,让所有人都‘满意’!”
当那个龙飞凤舞的感叹号映入眼帘时,赵志远脑子里“嗡”的一声,所有的情绪在这一瞬间被彻底点燃。
他终于明白了。
这根本不是一份报告!
这是一封战书!是一份充满了极致嘲讽与戏谑的诅咒!
“砰!”
一声巨响,报告被他狠狠地拍在了红木办公桌上。茶杯里的水猛地一晃,溅出了几滴。
站在一旁的陈亮吓得一个激灵,大气都不敢出。他跟了赵志远这么多年,从未见他发过如此大的火。那不是咆哮,而是一种被压抑到极致后,瞬间爆发出的、如同实质般的怒意。
赵志远的脸色铁青,胸口剧烈地起伏着。
他当然看懂了!
什么“效率奇高”,什么“快得惊人”,什么“秒批”,什么“满意”!
这每一个字,都像一个巴掌,火辣辣地抽在他的脸上!
这个叫苏正的年轻人,他不是在提建议,他是在用一种最尖酸、最刻薄的方式,嘲讽着整个市委办公厅,嘲讽着他这个市委书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