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捷报传回长安,举国欢庆
长安的清晨,是从一声悠长的叫卖开始的。
“刚出笼的炊饼,热乎着嘞!”
坊市的街角,王老三熟练地掀开蒸笼,白色的热气裹挟着麦香,瞬间弥漫开来。几个穿着崭新布衣、背着小书袋的孩童跑了过来,将几枚铜钱拍在案板上,一人抓起一个滚烫的炊饼,一边吹着气,一边笑着跑远。
“慢点吃,别烫着!”王老三朝着孩子们的背影喊了一嗓子,脸上堆满了笑意。
他已经不记得,上一次见到孩子们这样无忧无虑的笑容,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战乱,饥荒,苛捐杂税,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每个人的心头。而现在,山被搬走了。
董相国治下的长安,赋税轻了,粮价稳了,最重要的是,他办了官学,不收一文钱,只要是适龄的孩子,都能去读书识字。王老三自己的小孙子,如今也能摇头晃脑地背上几句《三字经》,这是他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他擦了擦手,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踏实而安稳的神情。这种安稳,比什么都珍贵。
“驾!驾!——”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一匹通体乌黑的快马,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从西城门的方向疾驰而来。马上的骑士,一身风尘,背上的令旗在疾风中猎猎作响,上面一个斗大的“董”字,格外醒目。
街道上的行人纷纷避让,好奇地伸长了脖子。这种八百里加急的军报,要么是大祸,要么是大喜。在如今这安稳日子里,人们的心不由得揪了起来。
“是南边的军报!”一个眼尖的退伍老卒低声说道,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
“南边?不是说相国大人去征讨江东的孙策了吗?那可是个不好惹的小霸王。”
“嘘,小声点!什么小霸王,在咱们相国大人的天兵面前,都是土鸡瓦狗!”
议论声中,那名骑士已经化作一个黑点,消失在通往相国府的街道尽头。
相国府中,书房内,檀香袅袅。
李儒正垂首立于一幅巨大的地图前。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董卓治下各郡县的人口、田亩、以及新建官学的分布。他的手指,正轻轻点在“江东”那片广袤的区域上,眉头微蹙。
主公的“铁兽”虽是神兵,但长江天险,孙策与周瑜皆是人杰,战事究竟会如何,他心中亦无十足的把握。
“报——”
一个亲兵快步入内,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卷用火漆封口的竹简。
“启禀军师,南线八百里加急军报!”
李儒的心猛地一跳,脸上却不动声色。他缓缓走过去,接过竹简,仔细检查了火漆的印记,确认无误后,才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挑开。
竹简展开,一行行用朱砂写就的、杀气腾行的小字,映入他的眼帘。
李儒的呼吸,有那么一瞬间的停滞。他那双总是闪烁着阴鸷与算计的眼睛,此刻,一点点地睁大了。
他看到了“水陆铁兽,横绝大江”,看到了“楼船灰飞,水师崩溃”,看到了“阵斩程普,生擒孙周”,最后,他看到了那句结论——“江东已平,南方一统”。
“啪。”
一声轻响,是李儒的手指因为过度用力,将坚硬的竹简边缘捏出了一道裂痕。
他闭上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已是滔天的狂喜与敬畏。
主公……您,究竟是何方神圣?
这已经不是凡人的战争,这是神明在改写山河!
他猛地转身,声音因为极度的激动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来人!传我将令!”
“命长安城十二门鼓楼,同时擂鼓!”
“命礼部官员,登朱雀门城楼,遍告全城!”
“就说……”李儒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相国董卓,已于长江之畔,尽歼江东水师,生擒国贼孙策、周瑜!自此,大汉南方,尽归王化!”
“咚——!”
“咚——咚——咚——!”
沉闷而雄浑的鼓声,从长安城的四面八方,同时响起。那鼓声,一声重过一声,像巨人的心跳,震动着每一个人的耳膜。
坊市里的百姓们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茫然地抬起头,望向鼓声传来的方向。
紧接着,一个清朗而洪亮的声音,借着某种奇特的扩音铜管,从高大的朱雀门城楼上,传遍了整个长安。
“捷报——!大汉骠骑将军、郿侯、董相国,于赤壁之畔,大破江东逆贼孙策!”
“江东水师,全军覆没!伪长沙太守孙策、伪丹阳太守周瑜,已被生擒!”
“自此,江南平定,天下归心!!”
声音落下,整个长安城,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王老三张着嘴,手里的面团掉在了案板上,沾了一层薄薄的干粉。
酒肆里,刚刚端起酒碗的货郎,手臂僵在了半空。
学堂里,正在摇头晃脑背书的孩童们,也好奇地望向窗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