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金风刚拂过银杏苗圃的竹篱,星洲大学育苗棚的晨露已凝在新抽的梢尖。陆昭衍蹲在 “跨山童梦” 苗畦旁,指尖抚过新苗粗壮的茎秆 —— 距地面 20 厘米处的芽点正鼓胀着,再过半月就能形成花芽,此刻急需追施壮果肥补充养分。“晚晚,追肥要‘根施为主,叶喷为辅’,” 他握着卷尺在苗根外 20 厘米处划出弧线,“幼树开放射沟要‘外深内浅’,靠近主干的沟深 10 厘米,往外延伸到树冠投影处加深至 15 厘米,这样能避开主根又能让须根充分吸收养分。”
苏晚推着藤编工具车穿过苗畦间的小径,车轮碾过落叶的轻响与棚内的风机声相和。车上码着分层收纳盒:装着小锄头、施肥勺的工具格贴着 “立秋壮果套装” 标签,盛着复合肥(氮磷钾 1:1:2 配比)与腐熟饼肥的陶瓮按 “3:2” 比例拌匀,最上层的竹篮里卧着刚蒸好的酱肉包,裹着棉巾的保温桶飘出秋梨汤香。“工具都按你说的备齐了,” 她踮脚帮他调整遮阳网的角度,指尖蹭过他沾着泥土的卡其布工装,“儿童款小锄头磨圆了刃口,你的那把刻着‘昭衍’,木柄缠了新的棉绳,握着手不滑。”
她突然从围裙口袋掏出个丝绒盒,里面是两枚银质楸叶别针:“给你做的‘秋壮果’别针,能别在工装袋上,另一枚‘苗丰实’是我的,针尾嵌了今早采的楸叶标本。” 陆昭衍接过别针,发现背面刻着极小的 “晚” 字,与春分簪、青梅别针、艾草别针串起四季的守护印记。
棚外传来自拍杆的伸缩声,顾言扛着摄像机快步走来,机身贴满孩子们画的追肥漫画,林溪抱着个专业三脚架跟在后面,包上挂着楸叶挂饰。“昭衍哥!立秋追肥航拍终于能拍细节了!” 顾言把遥控器架在田埂上,屏幕里正回放新苗梢尖的特写,“特意换了微距增距镜,能拍清施肥时根系的轻微颤动,还备了备用电池,能连拍四小时。”
林溪笑着掀开帆布包,露出叠得整齐的追肥手册和测量尺:“昨晚和山里孩子视频,他们说新苗芽点已经鼓胀,还编了追肥口诀 ——‘放射开沟肥要匀,叶喷补养果芽匀’。” 她帮顾言调试三脚架云台,指尖划过他晒红的脖颈:“按你说的带了液压云台,拍摄追肥动作时能防抖,刚才试拍沟深测量画面特别稳,还备了偏振镜,能消除叶面反光。” 顾言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个小锦盒,里面是枚楸叶银胸针:“看你包上挂着楸叶,特意找老银匠打的,和你今天的米白色连衣裙很配。” 林溪别上胸针时,风恰好吹过她的发梢,沾着的桂花香漫开,像撒了层清甜。
九点整,孩子们的笑声撞碎了苗圃的静谧。双马尾女孩背着新换的米黄色书包,素描本升级成了 “追肥护果漫画卷”:第一格画放射沟尺寸(标着 “内 10cm 外 15cm”),第二格画肥料配比(注着 “复合肥:饼肥 = 3:2”),第三格画叶面喷施(标着 “0.3% 磷酸二氢钾”),第四格画生长记录(贴了芽点特写)。“陆老师!我把漫画卷补了新页!” 她展开画卷,里面贴着夏至防虫的照片和今早拍的芽点特写,“还做了追肥效果卡,每个伙伴都有,正面画着肥料袋,背面写着施肥量和芽点高度!” 跑起来时,书包上的楸叶挂饰与帆布鞋带撞出轻响,和棚内的风机声应和着。
沉默女孩走在队伍中间,手里捧着个竹制收纳盒,里面是山里孩子托她带来的腐熟松针肥和芽点监测笔记,盒盖刻着 “共育果芽” 四个字。“苏姐姐,” 她的声音清亮如秋日溪流,指尖划过笔记上的红圈(标着 “芽点直径 0.8cm”),“山里的伙伴说他们的新苗芽点长到 1cm 了,想让我们远程教叶面喷肥,还拍了叶片状态视频发过来。” 苏晚蹲下来,发现笔记里夹着张手绘的施肥地图,红笔标注着每株苗的放射沟位置,旁边画着两个戴草帽的小人,正一起往沟里撒肥。
陆昭衍已经在操作台上铺好防水布,旁边立着写有 “立秋追肥三步骤” 的木牌。他举起一把复合肥:“大家看,幼树追肥要‘氮磷钾均衡,钾素偏重’,按 1:1:2 的比例搭配复合肥,再混合腐熟饼肥增加有机质,每株用量控制在 200 克,撒在放射沟里后要覆盖 5 厘米厚的表土,避免肥料烧根。” 他又拿起喷雾器:“叶面肥用 0.3% 磷酸二氢钾溶液,在上午十点前喷施,要对准叶片背面,那里的气孔更多,吸收更快,喷完四小时内遇雨要补喷。”
苏晚在一旁分发工具,给每个孩子递上配套的手套和追肥卡:“这是带刻度的施肥勺,一勺正好 20 克,追肥卡上有苗号和建议用量,喷叶面肥时要换专用喷雾器,别和杀虫剂混用。” 她帮最小的男孩戴手套,发现他口袋里揣着半块西瓜:“今早啃秋了?奶奶说立秋啃秋能防秋燥,我们的新苗喝了秋梨汤也能长得壮。” 男孩晃着追肥卡笑:“妈妈说贴秋膘要吃酱肉包,我们的新苗吃了肥料,肯定能结出大银杏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