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式装备的列装,如同给“曙光”这支初生的武装力量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林烨和雷娜都清楚,这仅仅是弥补了基础的短板。在面对真正强大的敌人,或是探索危机四伏的遗迹时,个人的力量依旧渺小。废土之上,个体的强化与装备的升级,永远是生存竞赛的核心。
这个议题,在一次关于如何应对可能来自“铁齿轮”报复的战术推演会上,被再次尖锐地提了出来。
“我们的队员很勇敢,但身体素质有极限。”“老枪”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兵,指着沙盘(用沙土和石子堆砌的简易地形模型)坦言,“负重行军、长时间警戒、近距离突击,对体力消耗巨大。如果对方有重火力或者防护更好的单位,我们很难正面抗衡。”
雷娜抱着臂膀,冷冷补充:“侦查和渗透也一样。‘猴子’身手再好,背着几十斤装备,翻山越岭的效率和隐蔽性也会大打折扣。”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林烨。这位年轻的首领,已经用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决策和那种偶尔闪现的、神乎其技的预判能力,赢得了核心层的信任。人们潜意识里觉得,他或许能有办法。
林烨沉默着。他脑海中浮现出穿越前见过的各种科幻作品中的单兵外骨骼、动力装甲。那无疑是提升单兵战斗力的最佳途径。但以“曙光”目前的条件,这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
然而,一个念头无法抑制地冒了出来:韩明他们来自“天幕”公司,而“天幕”显然拥有远超废土平均水平的技术。那些从机械蜘蛛身上拆下的能量核心,其技术层级就非同一般。还有他自己那破损的系统里,是否也残存着相关的知识碎片?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外骨骼。”林烨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临时指挥所瞬间安静下来。
“外骨骼?”老查理瞪大了眼睛,这个词对他而言有些陌生又遥远。
“就是一种穿在身上的架子,用机械的力量来辅助人的动作。”林烨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可以让人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携带更重的装备,或者提供一定的防护。”
韩明推了推眼镜,眼中闪过一丝技术人员的兴奋光芒:“理论上完全可行!旧世界在这方面有大量研究,甚至有一些实验室原型。‘天幕’公司肯定有相关的技术储备,只是……”他顿了顿,苦笑道,“以我们现在的工业基础,哪怕是最简单的液压或电机驱动的外骨骼,也几乎不可能制造出来。材料、能源、控制系统,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不需要一步到位。”林烨早已想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开始。一种完全被动的、依靠弹簧和杠杆原理的助力框架,怎么样?主要用来分担负重,减少长途行军和搬运重物时的体力消耗。哪怕只能提升百分之二三十的效率,也是巨大的进步。”
这个务实的思路让韩明和王磊等人陷入了思考。被动式外骨骼,技术门槛低得多,主要考验结构设计和材料强度。
“这个……或许可以试试。”王磊最先开口,“结构设计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旧世界的公开资料进行简化。材料方面,可以用高强度的钢管或者从车辆悬挂系统上拆下的弹簧钢。关键是关节部位的设计,要保证灵活性和可靠性。”
“能源问题呢?”雷娜更关心实战应用,“就算是被动的,总得有能量驱动吧?不然怎么‘助力’?”
“被动式不需要外部能源。”韩明解释道,“它的原理是利用人体运动时产生的动能,通过巧妙的机械结构进行储存和释放,在需要发力的瞬间提供辅助。就像……一个更复杂的弹弓。”
这个比喻让在场不少人都听明白了。不需要油,不需要电,只靠自身运动,这大大降低了实现的难度。
“那就先成立一个项目小组,由韩工牵头,王磊、老查理配合,尝试设计一款专注于负重辅助的被动式外骨骼框架。”林烨拍板定论,“豆子,你也加入,负责记录和打下手。我们需要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原型进行测试。”
“外骨骼项目”的启动,在基地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多数人对此将信将疑,觉得这更像是异想天开。但鉴于林烨和韩明团队之前带来的种种奇迹(电灯、自动化工具、制式步枪), skepticism 中又夹杂着一丝期盼。
接下来的日子,技术小组的棚屋里堆满了各种型号的钢管、弹簧和金属板材。地上画满了复杂的力学结构图和三维示意图。韩明和王磊负责理论计算和核心结构设计,老查理则带着工匠们,根据图纸,用最原始的工具进行切割、弯曲和焊接。
过程充满了挫折。最初几个原型要么过于笨重,穿戴起来寸步难行;要么结构脆弱,稍一受力就变形断裂;要么辅助效果微乎其微,甚至反而消耗更多体力。
“不行,这个关节的杠杆比不对,助力点偏移了。”
“材料强度不够,承重超过五十公斤就有塑性变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