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雪,从过年一直持续到整个正月。
铺子关了一个月才开门。
天气初晴,也到了二宝下场考试的时间了。
一家人早早的就来到了县上的奶茶铺子。
苏寻衣比二宝还紧张。
“二宝,笔墨纸砚都带好了吗?
可别进了考场才发现少了东西。”苏寻衣眉头紧锁,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
在铺子里来回踱步。
一会儿帮二宝检查笔墨纸砚,一会儿又叮嘱他要仔细答题。
二宝倒是镇定得多,他笑着回答:“娘,您都检查好几遍了。
都带好了,您就别担心啦。”
沈砚安看着苏寻衣如此紧张,轻轻地握住了她的手安慰。
“寻衣,别太紧张,二宝平日里读书用功,相信他。”
苏寻衣叹了口气:“我这心里就是放不下。”
时辰渐近,一家人收拾好东西,准备送二宝去考场。
考场设在县衙旁边的学宫,门口早就挤满了前来应考的学子和送考的家人。
二宝背着苏寻衣做的小书包,跟在两人身后。
苏寻衣紧紧拉着二宝的手,不停地嘱咐着:“二宝,加油,不要慌张。”
二宝无奈地点点头:“娘,好像是你在慌啊。没事的,别担心。”
苏寻衣以前看别人考科举,挺麻烦的,所以她就担心。
到了考场门口,只见章涯和陈大山站在那里,检查着考生的身份和携带的用具。
“爹,娘,你们回去吧,我会好好考的。”
沈砚安拍了拍二宝的肩膀:“去吧,相信自己。”
二宝将笔墨纸砚和苏寻衣做的吃食,放在官差准备好的竹篮子里面。
等待官差检查。
检查过后,随着人流走进考场。
苏寻衣和沈砚安站在外面,久久不愿离去。
“走吧,寻衣,先回奶茶铺子。”
考场内,考生们按照编号找到自己的座位。
二宝坐在一个角落里,稳了心神,等待着考试的开始。
此次县试,共考三场。
第一场考的是经义,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以及理解。
由县令大人任见迁亲自出题。
他站在高台之上,高声说道。
“本场考试,帖经题目如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考生默写全文。
并写上自己对此话的理解。”
二宝听到题目,心中稍定。
这题目他平日里也看过,于是提起笔,信手写来。
考场内十分安静,只听见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二宝全神贯注,每个字都写得工整清晰。
时间慢慢流逝,第一场考试结束的钟声响起。
考生们纷纷交卷,走出考场。
吃过自己带来的吃食,小憩一会,准备开始下午的考试。
第二场考试很快就开始了,这一场考的是诗赋。
任见迁出题道:“眼下正是初春,以‘春’为题,作一首七言律诗。”
二宝略作思考,便开始构思诗句。
“春临四海焕荣光,翠影摇波映画堂。
绿柳垂丝添秀色,青山拥黛绘新章。
且把春光斟入酒,雨润桃枝万点妆。
胜景无边书不尽,丹青一卷韵留长。”
二宝一气呵成,写完后仔细检查了一遍,觉得还算满意。
放下手中的笔,静静等待着。
第二场考试结束,二宝走出考场时,脸上扬起了笑。
二宝走出考场,一眼就看到了在门口的一家人。
苏寻衣急忙迎上去:“二宝,考得怎么样?”
“娘,还行,题目不算太难。”
沈砚安笑着说:“那就好,先去吃点东西明天还有一场呢。”
一家人来到奶茶铺子,简单吃了些点心。
“你中午吃的那些吃食,没吃饱吧?晚上娘给你做好吃的。”
“谢谢娘。”
大宝看着二宝考童生这么轻松,他也有点想去考。
次日,第三场考试开始,也是最后一场。
第三场考试是策论,考查考生对时事和治国方略的见解。
任见迁想起之前苏寻衣说要开发杏花村一事,出题:“论如何以农致富带动我朝的发展。”
这对于二宝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不过又想起苏寻衣平时做的生意,不就是这样的吗?
他提笔写下了自己的观点。
“农业,乃国之根本,欲兴农以富国,当重水利,保良田之肥沃。
教民以耕织之术,增其产量。
减赋税,以安民心。
……”
考试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当最后一场考试结束的钟声响起,二宝放下毛笔,长舒了一口气。
他走出考场,快步走过去。
苏寻衣急切地问:“这最后一场怎么样?”
二宝微笑着说:“爹,娘,我自觉还行。”
沈砚安欣慰地说:“爹相信你。”
小小的童生试,在沈砚安眼中,难不倒二宝。
三宝四宝一边一个的拉着二宝的手。
“二哥哥,这考试,要多久才有结果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