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系列成全球爆款!”
醒目的标题,配上刺眼的数字。
瞬间霸占了所有市民的视线。
中环皇后大道中,“荣记茶餐厅”里热气腾腾。
刚下夜班的阿强,“啪”地把报纸拍在桌上。
搪瓷杯里的奶茶溅出几滴,他浑然不觉。
指着头版数字,嗓子带着熬夜的沙哑:“喂!阿明你看!”
“东兴去年赚了一亿八千二百万!太离谱了吧!”
同桌的阿明赶紧凑过来。
手指在“1亿8200万”上反复摩挲。
仿佛要确认那不是印刷错误,喃喃道:“是不是多了个零啊?”
“我们工地盖一栋十层楼,才几百万!”
“他一年赚的,够盖二三十栋了!”
阿强掰着粗糙的手指头,算得格外认真。
“我们家那套房子,去年买成两万三。”
“一亿八千万……哇!能买九千多套?”
“整座中环中心都能买下来了!”
他环顾着茶餐厅拥挤的桌椅。
眼神里满是憧憬,又带着点自嘲:“人家一天赚的零头。”
“够我们打一辈子工了。”
邻桌一位穿衬衫、戴算盘戒指的中年会计。
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忍不住插话:“何止买房!”
“去年中环核心地皮,一尺三百八。”
“一亿八千万能买五十几万尺!”
“整条皇后大道中半条街都是他的!”
他摇着头啧啧称奇。
笔尖在账本上无意识划着:“这个陈东真是后生可畏。”
“从一间小化工厂做到今天,‘玉兰’香皂我老婆天天用。”
“原来背后是这么大的商业帝国!”
“报纸说他靠的是创新和实业,果然是华商之光!”
茶餐厅门口,卖报纸的阿伯嗓门洪亮。
正给路过的白领递报纸:“看啦看啦!东兴赚足一亿八!”
“‘玉兰’香皂卖爆全球啊!”
几位打扮时髦的女职员停下脚步。
接过报纸低声议论:“难怪‘玉兰’越做越好。”
“原来公司这么有实力,买得更放心了。”
湾仔街市的鱼档前。
鱼腥气混着蔬菜的清新,弥漫在空气中。
陈太提着菜篮,刚买了条石斑鱼。
就听见旁边几位主妇,正聊得起劲。
“陈太,你总买‘玉兰’,真有眼光!”
卖菜的阿婶一边给菜称重,一边笑着说。
“人家公司赚这么多,产品肯定信得过。”
“不像那些小作坊,赚两天就倒闭。”
“报纸都夸他们是实业兴邦,靠谱!”
陈太脸上立刻堆起笑。
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的“玉兰”护手霜。
“是啊,我女儿擦他们的润肤露。”
“皮肤滑多了,没想到他们赚这么多。”
“真是大公司气派!”
杀鱼的老板手里的刀,突然顿了一下。
刮鱼鳞的动作慢了下来,语气满是羡慕:“你们不知道。”
“我听我那个在码头做搬运的侄子说。”
“东兴的普通伙计,年终奖金都有几千块!”
“扫地阿姨都有两千!”
“比我做老板赚得还多!”
他把刮干净的鱼放进袋子里。
又补了一句:“明年一定叫我儿子去东兴应聘。”
“就算是打杂也行!”
山顶卢吉道上,晨雾渐渐散去。
几位衣着考究的男士,正散步谈事。
汇丰银行的华人经理,推了推金丝眼镜。
语气凝重:“东兴这份业绩,真是出人意料。”
“现金流过亿,盈利能力堪比怡和、太古这些英资大洋行。”
“香港华资企业里,啥时候出过这样的狠角色?”
旁边一位地产商点点头。
目光望向山下密密麻麻的楼宇:“这笔钱要是流入地产。”
“足以搅乱整个香港楼市。”
“但看陈东的动作,买船运原料,又搞芯片研发。”
“心思根本不在炒地皮上,野心不小啊。”
“这才是做大事的格局。”
第三位从事外贸的华商,语气带着赞许。
“光靠炒楼赚快钱,终究是昙花一现。”
“东兴有实业、有技术、有全球市场。”
“现在又有这么雄厚的资金。”
“未来恐怕不只是香港的骄傲。”
“更是华人企业在国际上的门面。”
市井间的热议,像无数细小的涟漪。
慢慢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声浪。
把东兴和陈东的声望,推向了顶峰。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端。
这份声浪,化作了跨国巨头董事会里的凝重与震动。
首当其冲的,便是法国洛维尔集团。
巴黎,洛维尔集团总部董事会会议室。
洛可可风格的镶板,泛着温润的光泽。
空气中弥漫着现磨咖啡与羊角面包的香气。
本该闲适从容的晨会氛围,却被一份来自香港的函件,彻底打破。
董事长让-弗朗索瓦·洛维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