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的余波尚未平息,南皮城内,新科士子们或已奔赴各地上任,或仍在等待具体职司,谈论着未来的抱负。然而,一封来自淮南前线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将所有人的注意力拉回了金戈铁马的现实。
书房内,气氛凝重。张圣、徐元、赵云、黄忠(已从徐州前线召回述职)等核心文武齐聚,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封摊开的紧急军报上。
“主公,曹操大军已渡过淮水,连破袁术数道防线,兵围寿春!袁术麾下大将张勋、桥蕤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寿春已成孤城!”徐元语气沉缓地念出军报内容,“曹操用兵狠辣,沿途坚壁清野,驱赶百姓,以绝袁术粮源,寿春城内…恐已开始人相食!”
尽管早有预料,但听到“人相食”三字,张圣的眉头依旧紧紧锁起。乱世的残酷,远超和平时代的想象。他目光扫过地图上被红色标记圈起的寿春,沉声问道:“袁术有何反应?”
“据靖安司密报,袁术困守孤城,仍不思悔改,终日于伪皇宫中饮酒作乐,责骂臣下,军心涣散。然其似已派多路使者,欲向北、向西求救。”徐元答道。
“求救?”赵云冷哼一声,“此等国贼,天人共弃,谁人会救?”
黄忠抚须道:“袁绍与其虽为兄弟,但素有嫌隙,且远在河北,必不肯救。刘表保守,更不会蹚这浑水。至于西凉…鞭长莫及。”
“他会不会…向我们求救?”蒋琬忽然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不确定。
众人皆是一怔。张圣与袁术可谓毫无交情,更是率先发布檄文讨逆的诸侯之一。但想到袁术那昏聩狂妄的性子,以及穷途末路下的病急乱投医,这并非没有可能。
“若其使者真至,我等当如何应对?”徐元看向张圣。
张圣手指敲击着桌面,目光深邃:“袁术,必亡。此乃定局。我等若救,便是与天下为敌,自毁长城,更与曹操直接冲突,得不偿失。若不救…则需防曹操吞并淮南后,势力大涨,对我形成更大压力。”
他沉吟片刻,决断道:“传令下去,若袁术使者至,不见!将其驱逐出境!同时,传檄四方,再次申明我讨伐国贼之立场,与袁术划清界限,并…谴责曹操用兵酷烈,驱民以战,有伤天和!”
“主公英明!”徐元眼中一亮。此举既坚守了道义立场,避免了与袁术扯上关系,又顺手给了曹操一记软刀子,抢占道德制高点,为日后可能发生的冲突埋下舆论伏笔。
“子龙,汉升。”张圣看向两位大将。
“末将在!”
“命你二人即刻返回防区。子龙坐镇冀南,严密监视袁绍与曹操可能之动向;汉升返回徐州,整合兵马,沿淮河北岸布防,多派斥候,密切关注寿春战局。一旦城破,或有溃兵流窜,即刻以剿匪安民之名,前出占领淮北要害之地,但切记,不可首先与曹军发生冲突!”
“末将领命!”赵云、黄忠抱拳,雷厉风行地转身离去。
军情紧急,会议很快结束。众人各自离去准备,书房内只剩下张圣与徐元。
“文表,依你之见,寿春还能守多久?”
“曹操志在必得,袁术众叛亲离,城内粮尽…多则两月,少则一月,必破!”徐元断言。
张圣默默点头。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在寿春城破、曹操消化战果之前,尽可能地增强自身实力,或者…给曹操制造一些麻烦。
他踱步到窗边,看着庭院中刚刚吐露新芽的树木。科举取士,如同为这棵大树注入了新的生机;而外部的风雷激荡,则是对树干最严峻的考验。
便在这时,亲卫来报:“主公,新科进士石韬、崔钧等十人,在外求见,言有要事禀报。”
张圣与徐元对视一眼,皆有些意外。这些新晋官员,不去熟悉政务,此时来见何事?
“让他们进来。”
片刻后,以石韬为首的十名年轻官员步入书房,虽略显紧张,但眼神中却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参见主公,徐先生。”众人行礼。
“不必多礼。诸位此时来见,所为何事?”张圣温言问道。
石韬作为代表,上前一步,拱手道:“启禀主公,我等听闻淮南战事紧急,曹军暴虐,驱民围城,致使生灵涂炭。心中愤懑,更感主公推行仁政之不易。我等虽为新进,愿为主公分忧!特联名上书,恳请主公,加大对我渤海、青、徐等地流民安置力度,广设粥棚,严查官吏趁战乱加征赋税、侵吞田亩之行,并可将曹军暴行与我渤海仁政对比,刊印成文,散发四方,以收天下民心!”
他话语清晰,条理分明,直接将政治宣传与内部治理结合起来,其敏锐的时政嗅觉和务实的态度,让张圣和徐元都暗自点头。
“哦?详细说说你们的想法。”张圣饶有兴趣地问道。
其余几人纷纷补充,有人提出具体安置流民的条陈,有人建议设立专门机构监督战时吏治,还有人甚至草拟了几份宣传文的初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