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九年的金秋,是华朝立国以来最为丰饶、也最为忙碌的收获季节。来自“东胜神洲”的奇异作物,在格物院农科官员与老农的精心照料下,于许昌皇庄的试验田里,迎来了首次收获。
张圣率领文武百官,亲临皇庄。当看到那比中原粟秆高大近倍、结着硕大金黄棒子的玉米,以及从泥土中挖出、一株便能收获七八个拳头大小块茎的土豆时,即便是最持重的老臣,也忍不住发出了惊叹。
“陛下,此物……此物之神异,远超臣等想象!”新任工部尚书马钧,如今也兼管部分农科事宜,他捧着一个沉甸甸的土豆,双手微微颤抖,“据郑和将军信中所言,此物不择地力,耐旱耐瘠,产量更是粟麦的十数倍不止!这玉米亦如是!若能在北方旱地、南方丘陵广为种植,则我华朝,将永无饥馑之虞矣!”
户部尚书寒生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他飞快地计算着:“陛下,若以此二物为主粮补充,配合现有稻麦,臣敢断言,五年之内,我朝人口至少可增三成!十年,翻倍亦非不可能!届时,兵源、税基、劳力……国力将臻至前所未有的鼎盛!”
张圣蹲下身,亲手掰下一穗玉米,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分量,心中涌起一股比征服千军万马更为踏实的成就感。粮食,才是帝国最坚实的根基。有了这些高产作物,华朝才真正拥有了支撑其全球野心的底气。
“好!传朕旨意!”张圣站起身,声音洪亮,“命格物院农科,即刻将收获之玉米、土豆种子,分作三份。一份继续于皇庄精心育种,优化品质;一份分发至各州郡官营农苑,由朝廷派遣专人指导试种;最后一份,可限量售予信誉良好之民间大农户,鼓励其种植。朕要这些祥瑞之物,以最快速度,遍布华朝每一寸适宜的土地!”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高呼,这一次的呼声,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丰收的喜悦弥漫在帝国的空气中,连带着许昌至洛阳铁路上那往来穿梭、喷吐着白烟的蒸汽机车,似乎也跑得更欢快了些。铁路带来的高效物流,已经开始反哺农业和工商业,一个良性的循环正在形成。
\*-\*-\*-
然而,帝国的东方沐浴在祥瑞与丰收的金色光辉下时,遥远的西方,由司马懿播下的种子,也在悄然生根发芽,只是结出的果实,带着一丝冰冷的铁锈味。
基辅罗斯,伊戈尔大公的宫廷。
曾经略显粗犷的木石结构大厅,如今增添了许多来自东方的元素——雕花的窗棂,悬挂的竹帘,甚至铺设了部分地砖。司马懿依旧是一身朴素的文士袍,坐在伊戈尔大公下首的首席位置,神情淡然。他的次子司马昭则站在他身侧,负责与罗斯贵族的沟通。
下方,数名罗斯部落首领正慷慨陈词,脸上带着愤怒与不甘。
“大公!那些来自东方的税吏,比森林里的狼还要贪婪!他们丈量我们的土地,清点我们的牛羊,甚至连家里有几口铁锅都要记录!还要我们缴纳从未听说过的‘户税’、‘田赋’!这不符合我们祖先的传统!”一位满脸虬髯的首领捶打着胸膛吼道。
“还有那该死的‘智慧文’!”另一位首领接口,“为什么非要我们学习那种弯弯曲曲的符号?我们的 rune(如尼文) 足够记录历史和荣耀!”
伊戈尔大公的脸色有些难看,他看向司马懿。这些抱怨,他近日听得越来越多。司马懿带来的“秩序”和“智慧”,在加强他权力的同时,也激起了传统势力的强烈反弹。
司马懿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诸位首领,稍安勿躁。”
大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狼群捕猎,需要头狼带领,需要纪律,才能获得最多的猎物,养活整个狼群。散兵游勇,终将成为他人盘中之餐。”司马懿用罗斯人熟悉的比喻开始,“过去的传统,让各部族如同分散的狼,虽有勇力,却常因内斗而虚弱,被更强大的邻居(如可萨汗国、拜占庭)欺凌。大公推行新法,统一税赋,并非为了剥夺,而是为了集中力量,锻造更坚固的铠甲,打造更锋利的长矛,让整个罗斯变得更加强大,让诸位首领的领地更加安全,财富更加丰厚!”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首领:“至于‘智慧文’…… rune 固然是祖先的遗产,值得尊敬。但‘智慧文’能更清晰、更准确地记录法令、传承知识、计算财富。一个强大的公国,不能只靠战士的勇武,更需要商人的精明和学者的智慧。学习它,不是为了抛弃传统,而是为了让罗斯的子孙后代,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看得更远。”
司马昭适时地补充道:“父亲所言极是。据我们了解,南方的拜占庭帝国,西方的法兰克王国,他们都有自己成熟的文字和律法体系。罗斯若想与他们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他们,就必须拥有与之匹敌,乃至更胜一筹的文明根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